2.实施出版“惠民工程”。大力开发农民、少数民族、城镇低收入家庭和社会困难群体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出版物,组织实施《农村两元钱实用知识丛书》,并在其中增设《农民进城务工实用知识丛书》,开发《城镇务工实用技能丛书》三大系列图书。开展“三农”读物乡村行活动,由政府采购,集中购买一批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出版物,直接配送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自治县、市)的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方便群众阅读。
3.推进重大出版工程。打造一批获国家级大奖的出版物。“十一五”期间,策划推出一批独具特色的三峡历史文化、抗战名城文化、红岩革命文化的系列出版物;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扶持开发一批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俱佳,内容健康、形式新颖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优秀读物;大力开发渝版教材和基础教育项目,形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重庆特色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教辅体系;以悠久历史、古典文学、医药技术、民间艺术为主题,出版一批规模宏大、文化价值高、资金投入量大的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系列丛书。
4.实施发行网点建设工程。构建以主城区为龙头,以万州、黔江、涪陵、江津、永川、长寿等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县(自治县、市)、乡镇、社区为依托的出版物发行网络。巩固和扩大新华书店销售渠道,采取建立大型书城和发展连锁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大型连锁销售卖场。积极支持其他社会资本建立出版物销售网络。“十一五”期间在万州区、黔江区、涪陵区和重庆大学城4地分别建设经营面积2000平方米左右的大型图书卖场;在大渡口、九龙坡、北碚、永川、潼南、开县、巫溪等地共新建9000平方米以上图书经营面积的卖场。积极推进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巩固和扩大新华书店、邮政系统等销售渠道,挖掘农村出版物市场潜力;设立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基金,鼓励县(自治县、市)以下农村发行网点和民营发行网点建设。支持发展“农民书社”等农民自助读书组织,促进农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到2010年,健全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的出版物发行网点。
5.实施出版立体监测服务工程。建立报刊、图书、发行、印刷、电子音像和网络出版监测体系。致力于推动新闻出版业建立诚信机制,促进公平竞争,加强行业自律,维护报刊社、出版社及广告客户、广告商、相关机构及著作权人的基本权益;为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对报刊、图书、发行、印刷、电子音像和网络出版出版单位进行审核检验、监督管理提供服务。积极发展中介行业,开展经纪、代理、仲裁、评估、咨询、版权以及广告、发行数据的稽核、认证和发布等市场调查、信息提供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6.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出版事业发展。支持黔江、石柱、秀山、酉阳、彭水5个少数民族区县(自治县)公益性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鼓励各种资本向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出版业流动,形成自我壮大的机制。促进《酉阳报》、《武陵都市报》提高办报水平,扩大影响力,为渝东南的舆论宣传工作服务;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鼓励出版单位收集、整理和出版反映上述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出版物,特别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版物。
7.建立版权保护、服务系统。建立企业版权保护辅导站。对新闻出版、电影、音像、计算机软件、动漫游戏等以版权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工艺品、陶瓷、花布、服务装、床上用品等对作品依赖性较强的企业及汽车、摩托车、钢铁等将作品作为重要生产环节的重工业企业,普及版权法律知识,根据企业的性质和特点,协助企业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机制和版权保护制度。确定百家版权保护重点单位,加强对维普公司、电脑报、天际网等电子信息媒体的版权保护和服务工作,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积累,增强企业竞争力。
建立中学生版权基础教育中心。开展中学生版权保护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市中学校普及版权基础教育,提高中学生版权意识,培养中学生独立创作和大胆创造的能力,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
建立版权保护联动机制。建立权利人与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公安、工商及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关系,实现版权行政管理与公安、工商等行政管理资源同享机制和版权行政管理与司法管理资源互补协同工作机制,使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