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的远景目标是:建成长江上游新闻出版中心。全行业总资产达到406亿元左右,销售收入达到358亿元左右,实现行业增加值199亿元左右;提供就业岗位10万个左右。
(二)分业目标
1.图书出版业。重点实施“精品发展战略”,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安排一批规模宏大、文化价值较高、资金投入量较大的重点出版工程;推出一批反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最高水平、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出版一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人民群众,具有两个效益的优秀出版物,使我市图书出版业在规模、数量和质量上都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图书出版品种(含再版重印、租型书)和出版物进出口数量年均增长率均为5%。到2010年,图书年出版量达到3626种,居全国第20位。市民百万人均图书品种达到113种。
总印数、总印张分别年均增长2%、5%,到2010年,总印数达到12498万册,总印张达到981275千印张,分别位居全国第16位。
图书再版率年均增长2%,到2010年达到55%。
总资产、销售收入、利润分别年增长10%、15%、10%,到2010年分别达到21.03亿元、15.41亿元、1.16亿元,
2.报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三贴近”原则,促进各类报纸面向市场,不断提高报纸质量,不断扩大有效发行。
“十一五”期间,报纸种数基本维持现有水平。到2010年,报纸平均期印量、总印张分别年增2%、8%,突破300万份、45亿印张;销售收入、广告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年增长10%、9%、8%,突破16亿元、10.5亿元、0.65亿元;平均年印量和平均年印张在全国的排序分别上升至第19位和第9位;千人拥有报纸量,城市从48份上升到55份,农村从11份上升到17份。
3.期刊业。进一步做亮品牌,大力扶持经济类、社会文化生活类和科技类期刊发展。“十一五”期间,期刊种数增长5%。期刊平均期印量、总印张分别年增长1%、11%,突破300万册、4亿印张;到2010年,销售收入、广告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年增长12%、9%、10%,突破4.5亿元、1.7亿元、0.5亿元;平均年印量和平均年印张在全国的排序分别上升至第8位、第3位。
4.电子、音像业。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等新兴媒体,继续促进光盘复制业做大做强,确保西部领先优势。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得到快速发展,总资产、销售收入、利润分别每年递增8%、8%、5%,到2010年分别达到5.70亿元、3亿元、0.26亿元。
5.印刷复制业。加快印刷业更新换代的步伐,跟上新印刷时代的节奏,建设重庆国际印刷包装城,形成特色产业带。印刷复制业总资产、销售收入、利润分别每年递增7%、8%、10%,到2010年分别达到88.03亿元、59.2亿元、4.15亿元。
6.出版物发行业。建设大市场,组织大流通,促进出版物发行向现代流通体制转变,构建多种业态、结构合理、布局得当的发行网络体系。总资产、销售收入、利润分别年递增8%、10%、8%,到2010年分别达到36.27亿元、44.24亿元、1.79亿元。发行网点年递增5%,到2010年达到6538个,每万人拥有图书网点2个。人均图书年消费超过10册。
7.出版物版权贸易。围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软件和广告等以版权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版权保护。力争版权贸易年均增长20%,到2010年,年交易额达到21.52万美元,其中对外输出版权金额所占比例达到1/3。
四、重庆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繁荣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1.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扶持党报、党刊发展,推进党报、党刊的采编与广告、制作、发行等业务的分离,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报刊质量,增强指导性、权威性、观赏性,充分发挥党的“喉舌”作用。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业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推出一批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优秀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等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