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新闻出版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新闻出版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渝府发〔2006〕60号)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新闻出版业发展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六月五日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新闻出版业发展专项规划

  “十一五”期间,新闻出版业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繁荣新闻出版事业,壮大新闻出版产业,努力构建和谐重庆,为后10年顺利发展,建成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相适应的文化中心打下坚实基础。

  本规划涵盖图书出版业、报刊业、音像电子网络出版业、印刷复制业、出版物发行业以及版权业。

  一、重庆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重庆直辖以来,我市新闻出版业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

  深化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微观运行机制转换顺利,重塑市场主体取得进展,行业自律建设步伐加快,新闻出版整体实力、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境外资本、民营资本进入出版业,投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出版集团公司、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相继成立。电脑报整体转制为企业,顺利完成与香港TOM公司的合资。行业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全市新闻出版企业资产达5000万元的共有32家,其中8家资产上亿元。

  出版事业进一步繁荣。全行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实施精品发展战略,努力打造渝版精品工程。出版了大批导向正确、内容精良、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出版物,《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丛书》、《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丛书》等“十五”国家重点出版图书选题出版面世,《农村两元钱实用知识丛书》在取得显著社会效益的情况下,进行了深度开发;出版了《赵世炎》、《唱支山歌给党听》、《儿童英汉双语课堂系列》等一批重点电子音像出版物;《重庆日报》、《改革》、《党员文摘》、《中国药房》、《微型计算机》等一批报刊获国家级大奖。高度重视挖掘本土出版资源,积极培育推出本地作家队伍。加强社会监管,开展各项专项治理,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05年末,全市新闻出版业拥有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组织7454个。其中:各类出版单位186家,包括图书出版社3家、音像电子出版社7家、报纸44家、期刊132家;印刷单位3770家,包括出版物印刷企业65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381家、专项排版制版装订印刷企业145家、从事其他印刷品印刷的企业971家、复打印企业2208家;音像制作复制单位6家,包括新建可刻录光盘和只读光盘生产企业各1家;发行单位3492个,其中具有总发行权的单位2家、批发单位192家(含连锁经营、网上书店),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卖场3个,图书零售经营单位3100家,建有书刊批发市场1个,2万平方米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1家。每万人拥有图书零售网点1.63家。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05年末,全市新闻出版业资产总额126.90亿元。其中包括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在内的出版业总资产39.44亿元,印刷业总资产62.77亿元,发行业总资产24.69亿元;完成销售收入90.28亿元;利税总额9.73亿元;2005年我市GDP为3069亿元,当年新闻出版业增加值为24.56亿元,占全市GDP的0.8%;全市新闻出版行业创造就业岗位7万个。新闻出版已经成为我市宣传文化阵地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

  (二)制约我市新闻出版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