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加快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培育农村小额贷款组织,引导规范民间融资。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鼓励发展贷款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以及信用担保、风险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区域性民营银行。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大力引进境外资金参股我省地方金融机构,积极引进境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基金、租赁等金融机构到山西设立分支机构。
深化价格和收费体制改革。调整和优化煤、电等重要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实行煤电价格联动。继续完善差别电价、水价政策,有序出台政府对资源类产品的调价项目。加强对医疗、教育以及社会公用产品价费的监管,制定价格预警制度和干预预案。
3.改善非国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
深化集体经济改革。以明晰产权为核心,大力推进各类集体企业重组改制。统一组织对城联社集体、乡镇集体、供销社集体等企业的产权界定,鼓励集体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革,支持特殊困难集体企业依法申请破产。允许困难集体企业用产权、股权和土地转让收益一次性安置职工。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完善集体资产管理运营机制。
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宏观管理范围,健全管理服务机构,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重点实施小企业孵化、最具成长性中小企业扶持和亿元民营企业培育三大工程。探索进行无具体经营范围的注册登记试点。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健全各级担保体系,鼓励发展社会担保机构,积极试行非全额担保和非完全抵押担保。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直接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
4.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规划建设若干起点较高、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商品市场和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促进商品和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大力培育资本市场。继续做大做强主板市场山西板块,推动股权分置。支持中小企业上市和优势企业海外上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推荐和培育一批业绩优良、成长性好的发债公司。鼓励发展和引进各种投资机构,疏通社会资金资本化渠道。积极推动中国煤焦基金落户山西。
规范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从严界定公益性用地,实行公益性用地的公开供给制度。经营性用地批租要全面推行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在土地使用权审批、交易的各个环节实行阳光操作。
三、紧密结合省情特点,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在全面跟进改革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改革力度。
1.大力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
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机制。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全面推行矿产企业产权改革。完善各类矿业权公开出让或拍卖制度,对煤、铝、铁等矿业权原则上都要采取公开拍卖的办法取得。
2.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
统筹研究煤炭体制、资源、安全、环境、转产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有偿使用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并按照国家的要求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试点,为在全国推广创造条件。
3.积极建立能源产业投资基金
山西发展煤化工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要积极争取设立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构建山西能源发展所需的国际化、专业化金融平台。基金首期规模应达到100亿元,股东由具备长期股权能力、对煤化工产业投资有较高热情的机构投资者组成。基金重点投向煤加工、煤转化、煤炼油、煤层气开发等煤炭加工转化项目。
第十章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区域经济合作
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
一、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
1.切实改善投资环境
强化各级政府促进对外开放的职责,建立对外开放的目标责任制,完善评价和考核办法。相关部门之间要建立协商和协调机制,建立对外开放的共同平台和统一窗口。加强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跟踪、协调和督办。进一步改善发展的政务环境、司法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突出抓好政府诚信建设,做到“以诚招商、以信安商、以优便商、以法护商”。继续改革审批制度、减少审批环节、改进审批方式。推行限时办结、失职追究、服务承诺、首问负责、否定报备、无偿代办等六项制度,改进对外来投资企业的服务。继续清理不规范的地方性法规,完善对外开放的政策和法规。定期修订外来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2.全力推进招商引资
引导外资向七大优势产业集中。要把招商引资与调整经济结构有机统一起来,积极吸引和承接国际中高端制造环节和服务业向我省转移。鼓励外资投入我省七大优势产业领域,特别是冶金、煤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的新型化改造。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方面,进一步加强与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扩大使用外国政府贷款规模。加强对国外贷款的“借、用、还”全口径管理,建立有效的转贷和担保机制,健全外债预警监测体系,防范汇率风险。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利用外资政策要与产业政策相衔接,不断提高环保标准和资源利用门槛,严禁引进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
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面向世界500强和其它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开展招商引资,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外来投资者以租赁、托管、收购、兼并、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我省企业的战略性重组。鼓励外来投资者转让和转移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快招商引资市场化、专业化步伐。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扎实做好前期工作,定期向外推出一批重点招商项目。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举办投资洽谈会、网上招商、委托中介机构招商等多种形式,积极主动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鼓励发展各个层次的外来投资者联谊组织,鼓励发展政策咨询、法律咨询、投资顾问和各类商务代理机构。发挥山西煤炭资源优势,加快建立一个能推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和关联产业发展的国家级或国际知名会展品牌。
3.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加快培育名牌出口商品。鼓励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其它深加工产品出口。鼓励稀缺资源、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合理控制煤炭、焦炭、原镁等资源型和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防止恶性竞争。加强机械设备及零部件、锻铸件、不锈钢制品、新材料、农产品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外向型经济县。
完善涉外经济体制。加强地方涉外法规建设,改善政务环境。继续推进内外贸管理一体化。深化国有外贸企业改革,通过产权顺畅流动和重组,培育竞争力强的大型外贸企业集团。在培育大型骨干出口企业的同时,扶持一大批有出口能力的中小企业。
积极应对国际技术壁垒和贸易摩擦。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企业和产品的国际认证。采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实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认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健全反倾销机制,建立以政府为后盾、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依托的贸易摩擦应对体制。
4.实施“走出去”战略
鼓励省内优势企业对外投资。鼓励省内优势企业通过境外收购、兼并等方式开展境外投资,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境外开发和加工基地。加快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省内设备、技术、零部件出口。加快完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和中介服务体系。
扩大劳务输出和工程承包。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业务,加快组建一批对外承包集团以及参与项目管理的中小企业。发挥我省劳动力资源优势,鼓励形式多样的劳务输出,积极发展技术服务等高层次劳务输出。
5.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和领域
进一步放宽开放领域。加快我省在服务业、科教文卫体等社会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开展人员往来和人才培训。进一步强化太原内陆开放城市的地位,建设以人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为轴线的对外开放带和招商引资走廊。推广长治市与德国玛尔市的城市间合作模式。鼓励各地发展外向型的经济园区。
扩大国际互利合作。继续抓好与台港澳地区和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扩大贸易规模。抓住我国与东盟推进经贸一体化的机遇,加强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拓展与欧美各国的合作领域。以德国北威州为重点,积极发展友好省(州、县)关系。
二、以经济一体化为目标,开创区域合作的新局面
要紧紧抓住对外开放向内陆梯度推进的新形势,在用足用好国家区域政策的前提下,加快推进省内和省外经济的一体化步伐。
1.立足能源优势,推动国内区域经济合作
树立“省外即外”观念,向国内各地区全面开放。
加快与京津冀鲁地区的一体化步伐。以能源输出、环境保护、服务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加强与京津冀鲁地区的传统经济技术联系,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抓住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机遇,积极进军奥运市场。积极引进驻京津科研、教育、金融、中介服务等机构和人才,主动承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载能产业向我省转移。加强与天津在口岸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与河北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在电力厂网、高速公路、晋煤外运通道、水利、生态建设等领域搞好沟通和衔接。加强与山东在煤、电、铝等产业发展方面的合作。
引深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以能源、冶金、煤化工、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吸引相关产业向我省转移。下大力气引进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资金和技术,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来我省投资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加强我省经济园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园区的合作,探索以托管等方式搞好我省经济园区。积极利用广交会、厦交会、高交会以及上海博览会等对外开放平台。
加快与其他中部省份的经济融合。加快与中部省份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方面的一体化步伐,支持一批跨省建设的重大项目和跨省发展的企业集团。协调区域发展政策,建立与中部各省的联动机制。加强与河南在农业生产、粮食调度、煤炭开发、电网建设、铝工业、商贸流通、旅游、劳务输出等领域的合作,协调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和运营,共同搞好小浪底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扩大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鼓励我省的优势产品开拓西部市场,支持我省生产能力相对充足的产业向西部转移。重点加强与西部地区的能源经济合作,共同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加强与内蒙古在煤炭电力、煤化工、煤炭机械、稀土材料、纺织工业、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互利合作。借助边境口岸,扩大与蒙古、俄罗斯的外贸进出口规模。进一步加强与陕西在煤炭、天然气、科技、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参与呼包银经济带建设。以黄河水资源保护、水能开发和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晋陕大峡谷的共同开发。
2.统筹区域发展,加快省内经济一体化
加快资源整合,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向条件较好的地区适度集中,推动这些地区率先发展。采取有力措施,支持落后地区加快发展。
构建全省高速公路经济网。继续加强太原到各市的高速公路经济带建设。依托高速公路主骨架,促进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全省经济一体化。力争到2010年,初步形成依托点轴、辐射全省的高速公路经济网。
促进区域协作。鼓励发展跨市县的经济园区、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鼓励市县之间建立有利于整合区域资源、实现利益共享的协调机制。晋西北和太行山地区要利用好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加快发展。实施符合各地特点和比较优势的区域发展战略,鼓励中南部地区提升产业层次,引导东西两山经济区和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发展特色经济,加快沿黄地区经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