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规划纲要的通知

  2.新上一批煤化工项目
  优化煤化工布局。根据资源禀赋和区域特点,建设晋城煤化工基地,丰喜、原平、洪洞、潞城等煤化工经济区,汾阳、孝义、交城、口泉、榆社、介休煤化工工业园,发展各具特色的煤化工产品。煤化工园区布局要考虑所在地的环境容量,远离大中城市、人口密集区和水资源保护区。积极引导新建煤化工项目进入园区发展。
  高起点发展。提高新上项目准入门槛,严格规模、技术标准,切实防治环境污染。鼓励发展醛类、醋酸、二甲醚、1,4丁二醇、聚乙烯醇、苯胺、MDA、己二酸、改质沥青、延迟焦、针状焦、复合肥等醇炔苯肥油下游深加工产品。
  3.打造煤化工发展的政策平台
  建立财政性基金,重点支持煤化工项目的贴息贷款和技术引进。采取有偿定向出让煤田和允许建设热电联产自备电厂等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支持企业优先利用焦炉煤气和劣质煤发展煤化工。鼓励发展煤焦化、煤电化、煤冶化等产业链,做到原料产品互联、能量统筹利用、三废集中治理。大力扶持精细化工发展,提高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六、振兴装备制造业
  按照整合资源、联合协作、规模经营、创造名牌的思路,重点发展规模效应突出、带动性强的整机产品,积极发展资源深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快振兴我省装备制造业。
  1.整合提升装备制造业
  重点建设两大产业基地。整合省内汽车生产资源,建设重载车、特种车和专用车生产基地。抓住省内外市场需求,立足现有产业和技术实力,加快建设以太重为龙头的煤炭机械成套设备生产基地。依托现有平台和基础,多方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省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的联合,实现整车和煤机成套设备的大突破。
  发展优势产品,培育产业集群。立足我省机械制造基础,大力发展重型机械、铁路机械、纺织机械、基础机械、电子信息产品五个方面的优势产品,提高市场品牌和占有率。发挥我省资源优势,引进消化先进适用技术,积极培育铸件、锻件、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铝镁合金压铸件深加工等方面的产业集群,扩大在全国的影响力。
  打造一批优势企业。运用信息化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机械制造业,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改体制、转机制,重组联合,推进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结合、国有企业同民营企业结合,促进优势资产向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流动。
  2.扶持装备制造业发展
  抓紧制定出台振兴山西装备制造业的有关地方性法规和扶持政策,加大对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向装备制造业聚集。建立军地合作机制,寓军于民,推动军工企业发展民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向我省延伸。优化产业布局,把太原、大同、运城、长治等市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制造业基地。
  七、加快发展材料工业
  材料工业要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研发创新,提高产品档次,注重综合利用,扩大市场份额。
  1.调整水泥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
  加快淘汰水泥立窑生产设备和工艺,发展回转窑干法生产,综合利用钢渣、镁渣、电石渣、粉煤灰生产水泥。调整水泥品种结构,鼓励发展高标号特种水泥。
  2.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
  以承重类产品为主攻方向,在粉煤灰、煤矸石富集区和城市周边发展新墙材生产项目。发展低辐射中空玻璃、聚苯板等保温节能材料。进一步扩大“禁实”范围,征收墙改基金,推行强制性建筑节能体系,完善新墙材应用技术规程,推进新墙材尽快进入建筑市场。力争到2010年,全省新型墙体材料占墙体材料比重达到50%以上。
  3.培育各具特色的其他材料生产基地
  新型耐火材料以优质高效材料为方向,重点建设阳泉耐火材料工业园。新型陶瓷材料以优质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和开发结构陶瓷、功能陶瓷为方向,重点建设阳城、朔州陶瓷工业园。钕铁硼磁性材料要提高产品档次,重点建设运城、太原、阳泉磁材基地。高岭土材料以高档煅烧硬质高岭土及深加工产品为方向,加快现有企业技改扩建。纳米材料以产品应用为方向,重点建设纳米粉体材料和功能材料生产项目。新型纤维材料行业重点发展医用止血纤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和再生蛋白质纤维系列产品、大麻纤维。
  4.支持和引导新材料产业发展
  认真落实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有关优惠政策,促进新材料推广应用。加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尽快组建行业协会,形成行业技术研发和市场竞争协调机制。
  八、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省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要明显超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要相当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0%,把山西打造成中西部旅游经济强省。
  1.优化旅游空间布局
  根据全省旅游资源禀赋和交通网络,建设太原、大同、运城三个旅游中心城市经济圈;大运高速公路、沿黄河、太行山三条旅游经济带;佛教古建游、晋商文化游、晋南寻根觅祖文化游、沿黄风情游、晋东南太行风情游、太行吕梁红色旅游等六条旅游精品线路;整合核心景区周边资源形成十大旅游经济园区。加快建设一批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产业集群、重点旅游特色县。
  2.大力开拓旅游市场
  强化“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主题形象,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形成立体多彩的山西旅游形象体系。借助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加强与周边省份合作,开发跨区域旅游线路,促进资源共享,市场共推,利益共赢。搞好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挖掘人脉关系、经济联系、文化渊源,深化发展国内旅游。活跃省内旅游,倡导山西人游山西,加快推广自然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3.完善旅游要素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综合建设“行、住、食、游、购、娱”六要素和卫生安全、信息等新兴旅游要素,推动旅游服务提升标准、上档次。各市都要开展创建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的活动,优化旅游环境。完善旅游景区交通设施。加快重点旅游城市、旅游景区的星级宾馆建设,发展特色住宿设施。突出晋食特色,满足游客餐饮多样化需求。规范旅游购物市场,发展传统手工业、民间工艺美术等特色旅游商品,不断推出地方艺术精品。加快完善旅游安全系统、环境卫生系统、信息与金融系统,提升我省旅游业整体形象和管理水平。
  4.支持旅游业发展
  加快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加快旅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调整旅行社结构,形成新的业态和经营模式。集中筛选和包装一批特色旅游产品,以转让经营权的方式向社会招商。分离景区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实现分类管理。推广特许经营制度,转变景区管理运营模式。鼓励煤焦企业转型投资发展旅游业。鼓励全国和世界旅游企业到山西开办分支机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采取从旅游门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等办法,建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旅游宣传促销、人才培养引进、基础设施建设。
  九、积极壮大医药产业
  发挥资源和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创优品牌、仿研结合、做强园区,进一步提高我省医药产业整体素质。
  1.调整医药产品结构
  扩大名牌产品和大品种产品的生产。在化学药品领域,加强原创药物研发和传统药物剂型改造,加快新型药物制剂的生产和开发。在中药和天然药物领域,建立系列成套的技术标准和鉴定评价体系,推进先进制剂技术与辅料的应用,加快新型中药开发和品牌产品技术改造,扩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在生物制药领域,开发生产一批新型生物制剂和疫苗。
  2.优化医药产业布局
  积极推进资源整合,扶持几个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和集团,培育一批中小企业,壮大大同、太原、晋中、运城、长治、侯马六大医药产业集群。加强医药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快捷高效的医药流通网络。
  3.改善医药产业发展环境
  在企业自主定价、医保药品目录制订、中药材种植等方面实行优惠扶持政策。建立新药研发基金和产业发展奖励基金,鼓励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和知名品牌。积极组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医院和企业,共同搭建产业发展公共平台。推进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平台建设,建立新药临床试验研发基地。支持企业与国际标准对接,提升管理水平。
  十、加快发展物流、会展和文化产业
  1.壮大现代物流业
  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依托,整合现有物流资源,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物流设施、物流装备,将山西建设成为面向华北、辐射全国的区域物流基地。依托公路主枢纽,建设太原武宿物流园区,建设大同、侯马两个物流中心,在高速公路沿线建设一批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以一体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第三方物流市场和现代物流企业。实施专业物流带动综合物流的战略,以煤炭专业物流建设为突破口,发挥太原煤炭交易市场功能,建设全国性煤炭交易中心市场,探索煤焦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煤焦物流企业。支持工商企业与运输、仓储、邮政等企业的联合重组。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加快山西CA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中心建设。
  2.培育会展业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力争使我省会展业发展有大的突破。规划建设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会展场馆,尽快在太原建设中部领先、国内一流的会展中心。突出山西特色,发展煤炭、焦炭、重型机械设备、不锈钢及其制品、新材料等全国专业性会展业。以太原国际面食节为依托设立传统饮食展和土特产品展。
  3.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力争到2010年,把山西基本建成中西部文化强省。
  发展各类现代文化产业。结合山西实际,大力发展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报业期刊、演艺娱乐、文物信息复制、媒体广告和文化产品制造等现代文化产业。加快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娱乐产业园区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基础工程。继续办好华夏文明看山西、平遥国际摄影展、五台山国际旅游节等各具特色的大型文化活动。
  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加快组建出版、演艺、广电等文化娱乐产业集团。积极发展各类专业水平高、机制灵活的中小文化企业。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加强文化经纪人队伍建设。

第七章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争取在资源节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取得实质进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积极探索和推广多种形式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全省形成一批循环式生产经营企业、产业循环式组合的生态经济园区、倡导循环式消费的城市和农村社区、废物资源化产业经济组织,初步构建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1.推进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
  支持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建材、煤化工、装备制造、旅游等8个行业,抓住“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三个重点环节,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培育100个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利用企业和产业间资源、能量、水和废物的交换耦合关系,形成生态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建设20个生态示范工业园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围绕节约设施完备、环保设施健全、生活消费绿色、垃圾减量与分类回收,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建设10个循环型社会试点项目。
  2.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