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民航机场建设。太原机场改造为4E级国际机场,提升运城、大同、长治机场的综合保障功能,完善各航线网络结构,提高通航能力。积极推进五台山支线机场建设。
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供水能力。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境内水资源及黄河干流水源。建成张峰、横泉等大中型水利工程,适时开工建设万家寨引黄北干、坪上、恋思等骨干调蓄工程。努力做好加快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吴家庄、柏叶口、松塔等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建设城市污水回用工程、建筑中水道和矿井水采供结合示范工程。建设人工增雨系统。到2010年,年供水能力达到75亿立方米。
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加强水库安全鉴定、除险加固和防汛工作。加快河流综合治理。到2010年,全省主要河流干流堤防达标率提高到50%,城市防洪标准得到提高。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水平,降低气象灾害损失。
理顺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推进水务一体化进程。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多元化水利投融资体制。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建管结合、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切实发挥工程效益。
3.积极推进数字山西建设
继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抓好卫星广播电视应用、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有线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第三代移动通讯网络及农村通信设施建设,促进电信、广电、计算机三网融合。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推进科教文卫、人口社会保障、财税审计、政法公安、社区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抓好基础测绘、国土资源和生态环保等公共信息资源建设,加快遥测、遥感等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加大地质勘探工作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和矿产资源保障。积极开展社会化信息服务,加强重点信息系统建设,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加强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确保信息安全。
第六章 培育优势产业,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
在七大优势产业领域中,继续发展基础好、贡献大、在全国具有较大优势的传统支柱产业,同时,积极培育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支柱产业,夯实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产业基础。
一、继续做强做优煤炭工业
围绕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建设,加快推进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素质,延伸产业链,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1.加强对煤炭生产的宏观调控
保持煤炭产量适度增长。严格控制新建矿井,到2010年,全省煤炭总量控制在7-7.5亿吨,其中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产量分别达到2.8亿吨、1.15亿吨和1.9亿吨,形成两个亿吨级和1-3个5000万吨级以上生产能力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打好煤炭资源整合“三大战役”。改变煤炭行业“多、小、散、乱”的格局。坚决关闭水源地和生态敏感区的矿井。按资源有偿使用和关小、改中、上大的思路整合煤炭资源,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继续集中打好“三大战役”;清理并依法坚决关闭非法开采的小煤矿;在重点产煤县强制淘汰年产9万吨以下的小矿井;扶持发展一批现代化的大型煤矿和煤炭企业,新上一批煤炭资源深加工项目。到2010年,全省煤矿总数控制在2500个以内,30万吨以上矿井产量占到总产量的90%以上。
提高煤炭洗选率和资源转化率。大型矿井要配套建设洗(选)煤厂,中小煤矿要建设区域煤炭加工配送中心,到2010年,全省煤炭洗选比例达到70%以上。加快建设一批煤炭转化项目,新增煤炭产量加工转化率提高到40%以上。
提高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快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煤炭工业装备水平。到2010年,全省煤炭企业全部实现正规开采,矿井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50%以上,薄煤层、中厚煤层、厚煤层矿井采区回采率分别达到85%、80%、75%以上。综合开发利用矿井水、洗中煤、煤矸石以及其他共伴生资源。鼓励各类企业对煤层气进行多种方式的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建设沁水、河东煤田煤层气项目,支持建设瓦斯抽放系统和输气管网。到2010年,全省煤层气开采规模达到60亿立方米。
2.支持煤炭企业和矿区全面发展
加快发展非煤产业。鼓励企业依托大型矿区建设坑口电站、煤化工项目,实现煤炭与电力、冶金、建材、化工、机械、运输等相关产业的资本融合,联合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非煤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例达到30%以上。依托煤炭生产积极发展各类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完善煤矿转产援助机制,建立转产工业园,继续支持资源枯竭的矿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支持矿区协调发展。理顺煤炭管理体制,完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大力支持矿区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和深度城镇化。结合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大各级政府对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在税收、铁路运输、资源勘探、煤层气开发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深化企业改革,分离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以改善医疗、教育、居住条件为重点,不断提高矿区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深化整合焦化工业
坚持控制产能、淘汰落后、回收化产、保护环境,确保焦化工业健康有序发展。
1.控制焦炭总量,优化产业布局
继续加强焦炭总量控制。继续加强对焦化产业的清理整顿,不再新增焦炭产能,不再审批新的焦炭项目,关闭取缔所有改良焦、小机焦以及不符合产业布局、不具备化产回收和污染防治设施的焦化项目。5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4000万吨以上,全省焦炭产量控制在8000万吨以内。
优化焦化生产布局。主要依托吕梁、临汾两大焦化基地,建设孝义、汾阳、洪洞、清徐、河津、介休、灵石、潞城八大焦化工业区,培育规范30个左右产焦百万吨、产值超10亿元的焦化企业。
2.推进化产回收和环境保护
加大化产回收。支持焦化企业建设一批化产回收和热能利用项目,发展化产深加工。鼓励化产生产规模化,焦油加工装置单套规模不小于15万。粗苯精制装置采用催化加氢萃取工艺,单套规模不小于10万吨。到2010年,全省年回收煤焦油300万吨,回收利用焦炉煤气200亿立方米,回收粗苯100万吨。
加强污染防治。推动所有焦化企业建成废水净化、废气净化、废渣综合治理等环保设施并投入运行,实现“三废”排放全部达标、化产全部回收、焦炉煤气零排放。全行业减排苯丙芘7.9万公斤、可吸收颗粒物18.9万吨、二氧化硫8.5万吨。
3.加强政策引导和营销体制创新
整合山西焦化工业,形成一批煤焦化产业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建立健全环境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环保监测、信息公开、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政府查处的环境监管机制。组建具有国际石油“欧佩克”性质的山西焦炭商会,平衡产量和输出量,调控国内、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积极筹建辐射全球市场的煤焦期货交易中心。
三、加快发展电力工业
充分发挥我省煤炭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合理安排电力项目,满足省内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扩大外输电规模,建设节约型和环保型电力工业。
1.搞好电力规划和布局
以保障国民经济发展为目标,实现电力适度超前发展。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动山西电力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国电力生产和输出大省。到2010年,全省总装机容量达到5500万千瓦。
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在近煤富水地区建设一批大型坑口电站。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在煤矸石、洗中煤、煤层气(瓦斯)、煤气富集地区积极适度建设一批综合利用的发电项目。加快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增强电网调峰能力。适时开工建设黄河干流龙口等水电站。在雁门关外、吕梁山区、太行山区等风力资源丰富地区尽早建设风电项目。新上电厂,优先安排具备条件的山区贫困县。结合煤矸石综合利用,在11个地级市及部分10万人口以上城市建设一批热(冷)电多联产机组,取代高耗能、高污染的分散采暖小锅炉。
扩大外送电规模和范围。积极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一批晋电外送项目。加快推进在建项目,适时开工一批新项目,扩大向华北、华东、华中送电规模。
高度重视电网建设。完善省内主干电网和终端供电网,新上一批第二回和第三回500千伏线路,提高电力的安全输送和负荷的可靠用电水平。搞好晋电外送通道建设,全力支持建设晋东南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提高电网的安全可靠性,电网网损率降到1.2%以下。
2.加快电力新型化改造
坚持上大关小。重点发展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环保型、节水型机组。依法关闭总量300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为大机组发展置换容量、环境空间。
加快节能降耗减污。加快技术改造,全省供电煤耗降到365克标准煤以下。新建发电机组采用中水、矿井水比例达到80%以上,全行业二氧化硫、烟尘年排放量分别控制在49万吨、26万吨以下,每年排放的粉煤灰全部利用,废水零排放。现有火电厂必须限期建成环保设施,积极推进湿冷机组的空冷改造。新建发电项目,必须同步建设环保设施,采用空冷机组。支持煤电联合,降低发电成本。
四、优化冶金工业结构
围绕产业升级,加强技术创新,推进延伸加工,实施清洁生产,发展集群经济,建设集约化新型冶金工业。
1.提升钢铁产品结构
合理调控钢铁产能,提高产品档次。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控制生铁、普钢生产总量。到2010年,全省钢产能保持在2800万吨。优化钢种结构,扩大硅钢、新型建筑结构钢、优质合结钢、汽车用钢等品种。
重点支持太钢发展。加快优质主焦煤资源和铁矿资源向太钢集中,支持太钢新建150万吨不锈钢项目,推进临钢迁建吕梁,建设大型联合钢厂,将其打造成全球产能最大、技术最先进、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依托太原不锈钢工业园区,加快不锈钢制品上规模、上档次。
2.建设铝镁等工业基地
充分发挥铝土矿资源优势,依托优势企业,建设晋西北等氧化铝、电解铝项目,使山西成为国家重要的铝工业基地之一。提高准入门槛,加强行业自律,规范镁工业发展。大力推进铝、镁深加工,支持在河津、运城、阳泉、太原创办铝材工业园,在运城、大同、太原建设镁合金及深加工项目集聚区。继续发展铜、锌等冶炼及深加工项目。到2010年,全省氧化铝产能达到550万吨,电解铝产能100万吨,铝深加工产品60万吨,原镁产能50万吨,镁合金产能30万吨,镁合金及深加工产品10万吨,精铜产能20万吨,锌合金及深加工产品10万吨。
3.提高冶金工业整体竞争力
优化冶金工业区域布局,关小上大,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向工业园区集中。通过资产重组,鼓励冶金与煤、电、焦联合发展,加快上下游产业融合。制定严格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引导企业加快内部改造,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支持冶金企业建设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现能耗物耗达标,废气排放显著下降,废水全部闭路循环,固体废弃物全部综合利用。支持冶金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与省内外优势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提高国际竞争力。
五、大力发展煤化工业
抓住市场机遇,依托煤焦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大型化工企业,形成横向成群、纵向成链的煤化工产业集群,打造煤化工特色品牌,实现山西由煤炭大省向煤化工大省的转变。
1.建设煤化工大省
把山西煤化工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稳步提高煤化工增长速度和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进一步完善煤化工的技术路径和产业模式,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和一批国家级煤化工技术研发中心,使山西成为全国最具代表性的煤化工基地。力争到2010年,在全省形成450万吨甲醇、200万吨聚氯乙烯、160万吨苯精制及下游产品、25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1000万吨尿素生产能力。加快推进潞安集团煤基合成油示范厂建设,支持晋城无烟煤集团引进国际成熟技术建设煤基合成油项目,适时推进百万吨级大型生产装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