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比较优势,推动物流、文化、旅游、房地产、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实施郑州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圃田物流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物流枢纽、物流园区、专业物流市场建设,启动行业重点物流基础设施项目。重点支持新郑国际航空物流港、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等物流工程建设。支持大型物流企业信息化改造,整合物流资源,提高物流业整体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会展业。依托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加大推介力度,扩大会展规模,提高办会水平,培育展会品牌。筹备举办第十二届郑交会、全国制药装备会、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高层论坛会等一批大型展会。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广电、报业、出版、演艺业发展,培育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加快商都文化苑、黄帝文化苑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前期工作,通过对外推介、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吸引民间资本和市外资金参与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与经营。整合文化资源,搞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四是全面提升旅游业。加快“嵩山”、“黄河”、“黄帝”、“少林”等重点景区和精品线路建设,办好首届“黄帝文化节”和第2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积极培育旅游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完善游客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大力开发境内外旅游市场,努力使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比上年增长30%以上。五是积极发展房地产业。统筹房地产开发与老城改造、新建设步伐,科学规划商务用房和住宅的布局,扩大中低收入居民需要的普通商品房供给,支持发展健康环保和节能节地型住宅,发展旧房交易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积极探索改革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供应方式。六是加快发展金融业。改善金融生态,增强商业银行贷款能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企业通过股市融资。启动郑东新区金融商务集聚区建设。在实现郑州商品交易所白糖期货顺利上市的同时,积极争取油菜籽(菜籽油)期货和小麦期权上市交易。
(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总体规划,抓好试点示范,加大扶持力度,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调整农业结构,促进产业化经营。按照都市型、近郊型、远郊型的农业区域分布格局,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鼓励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推进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支持黄河滩区发展具有规模优势的奶牛养殖示范小区,提高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能力。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规范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带动更多农民进入农产品加工、销售、储运等生产流通领域,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农村交通设施的建设,完成“村村通”道路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县城电网改造工程,完善农村电网,做好专项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更多国债与政策性资金支持。积极推进秸杆气化,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新增沼气池3万个;在沼气推广成规模的地区,建成一批沼气服务站。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争取新解决1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搞好村镇规划,因地制宜地实施一批村镇建设示范工程。三是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实现全市农村中小学生义务教育免费。有计划地建设寄宿制学校,实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校医室建设、农村教师素质提高等农村教育三大工程。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适当提高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完成全市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缓解农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全面完成县级动物防疫站建设任务,完善禽流感防治预案,防止禽流感等动物重大疫病大面积发生。四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粮食直补政策,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和良种补贴力度。加快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好乡镇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政策,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农村供销社、信用社体制创新,完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五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搞好扶贫开发工作。争取对12万农民工进行引导性培训,对5万农民工开展岗位技能性培训,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万人,巩固和解决1万人口的脱贫任务。继续认真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五)加大各项改革力度。强力推进各项改革,努力消除体制障碍,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一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继续办好行政服务大厅,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益。继续加大融资力度,建投公司、地产集团和路桥公司要创新方式,扩大融资规模。鼓励企业上市,力争年内有1-2家企业上市。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管理咨询、人才培训、创业辅导等服务,引导企业加快制度和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认真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各个领域。三是加快价格改革。推进水、电、煤、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推行城市居民用水、用气阶梯价, 抓好农业用水末级渠系水价改革试点。加大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推进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改进和加强药品价格管理,清理、整顿和规范教育、医疗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大对涉农、涉企价格和收费的监督检查力度。四是抓好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乡财县管等改革,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五是积极推进其他改革。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基本完成企事业改革改制工作。深化交通三项改革,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养护体制。继续推动水利、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体制改革。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