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城建设取得新进展,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初步统计,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6.7亿元,增长14.5%。一批国内外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落户郑州并迅速扩张,丹尼斯人民路2号馆、家世界购物广场经三路店、航海西路店建成开业,沃尔玛大型购物广场旗舰店、丹尼斯梦幻世界及花园路百货商厦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国际航空货运中心等现代物流工程正在加紧规划建设,郑东新区圃田物流园区控制性详规全面启动。总投资22亿元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成功举办第十一届郑交会、中原国际工业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暨2005年中国会展年会等大型展会,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被授予中国展馆新锐奖。旅游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统计2005年国内外旅游总人数1790万人,增长29%,旅游总收入178亿元,增长28.4%。物价涨幅维持在较低水平,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全年完成176户企业改制任务。中原制药厂与上海复星公司重组工作进展顺利,三棉改制任务基本完成,一棉、四棉改制工作正积极实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由原来的148家减少为36家,9011名国有粮食企业职工完成身份置换,其中分流安置职工6702人。矿产资源整合成效显著,关闭小煤矿240多个,铝土矿企业个数由整合前的81家减少为22家。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撤并乡镇15个,分流行政事业人员3535名,清退临时工作人员1249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875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5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提前全面完成了清产核资、增资扩股工作,所有联社均获得了央行票据认购权。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初步统计2005年市属进出口总额11亿美元,增长41.2%,其中出口完成7.6亿美元,增长64.2%;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增长38.6%;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18家,入驻我市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到16家。
――郑东新区建设步伐加快,老城区改造取得新进展。按照“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的目标,郑东新区各项建设全面展开,三年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累计完成投资达到232亿元,引进项目170个,开工项目120个。CBD内外环60栋高层项目招商情况良好,正在建设的47栋高层中31栋已结顶;三大标志性建筑中,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河南艺术中心项目主体结构即将封顶,会展宾馆已确定项目法人;中心湖喷泉景观及水幕电影投入使用,中央商务区形象基本显现。龙子湖高校园区建设顺利推进,7所高校开工建设,其中4所自去年9月份以来陆续住进学生和教职工近2万人。以“四城联创”活动为载体,加大老城区综合整治力度,“三年一大变”的目标基本实现。初步统计2005年城市建设完成投资100亿元左右。化工路、西三环立交、新柳路等项目建成通车;郑花路、西北环、东风渠综合整治基本完成。全市新增公园游园50个;支路背街小巷改造完成121条;积水点改造完成37处。新增供水管道160公里,城市供水能力达到116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达50万吨/日,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集中供热面积1250万平方米,城市气化率达93%。市区人均拥有城市道路面积9平方米,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4.8%。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514万元,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12.5万人。建立各级农村劳动力市场14个,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1万人。切实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全年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4.3亿元,在全国率先对国有破产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实行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城市低保工作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落实了住房、就医、上学等各项配套政策。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10件实事得到落实,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40元,比上年增长13.6%。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薄弱环节得到加强。继续实施科教兴郑战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组织实施攻关、火炬、星火等科技项目519项,其中国家级23项,省级132项,市级364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落实,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通过省政府验收。22所中小学全部建成,4所新建高中投入使用,8所高中通过省级示范性高中验收。市属技校整合工作顺利进行。“三场六馆”建设有力保障了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成功举办。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荣获全国舞蹈界最高奖“荷花奖”金奖。巩义、新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成功经验,全市7所“示范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提前完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按计划工期顺利进行。市120紧急救援指挥中心、六县(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传染病区基本建成投入使用。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通过公安部、科技部验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2‰以内。新闻出版、体育等其它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