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资源支撑能力
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节水为中心,合理配置水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型产业,协调解决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努力保持城乡用水安全,不断提升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率先把河西走廊建成节水型社会示范带。以水权为核心,实行从水源、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到回水利用的全过程管理。完善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鼓励中水、冷却水、工艺用水的循环使用和再生利用,提高工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率。全面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
┌─────────────────────────────────────────────┐
│专栏8:水资源量和利用程度 │
│ 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9.4亿立方米。内陆河流域可利用水资源量66.8亿立方米,实际用 │
│水量76亿立方米(含重复利用水量),地表水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率分别达到95%和58%(石羊河流域 │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达到172%);黄河实际用水量占黄河分水方案的87%;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 │
│用率为4.8%。全省水资源总体紧张,地区间分布严重不均衡,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矛盾将更加突出。│
└─────────────────────────────────────────────┘
坚持把节能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推进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等重大节能工程建设,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改造和能源消耗管理。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形成有利于节能、提高能效的价格激励机制。切实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引导全社会合理使用和节约能源。
加大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力度。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点做好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做好国家、省内急缺矿种及我省优势产业所需资源的勘查、勘探与开发。加快西秦岭、祁连山西段和龙首山等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加大现有矿区及周边地区的找矿力度。稳妥搞好探矿权转让,加快文县阳山金矿开发。抓好庆阳和河西地区煤炭资源勘探工作,抓紧靖远、窑街及华亭矿区周边及深部的煤炭资源勘探。加快长庆和玉门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争“十一五”期间新增后备煤炭储量55亿吨左右,2010年石油开采量达到600万吨左右,天然气开采量达到20亿立方米。加强资源管理,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促进重要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增加资源储备,提高接续能力。对重要矿种和矿产地实行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延长资源利用年限。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贫矿和共生资源的利用水平,充分利用尾矿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拓宽资源利用渠道。充分利用周边省区以及国外资源和市场,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的国际国内合作,扩大资源供应来源,实现资源互补互利。抓住公路、铁路建设的新机遇,加强我省与资源丰富的周边地区和国家的联系,鼓励重点企业到省外国外进行资源勘探与开发合作,逐步形成多元化进口渠道和较为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基地。
合理开发气象资源,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强基础测绘,逐步建立空间地理信息系统。
二、加大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影响人民健康和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抓紧抓好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围绕“三废”治理,重点整治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和全过程治理转变。积极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防止面源污染。坚持“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合理确定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鼓励污染治理产业化,促进集中治污专业化。尽快改善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抓好黄河兰州-白银段的水污染治理,争取实施渭河、泾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加强陇东油田污染和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全面推行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继续实施对污染排放的总量控制。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和监督。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路子。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开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能源梯度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促进资源深加工和循环利用产业链的形成。加快高能耗的传统产业改造和技术升级,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减少生产源头的自然资源投入和污染物排放。积极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开展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和不同类型的循环经济试点,调整和落实投资、价格和财税政策,促进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创建循环型企业、生态园区和生态城市。大力倡导节约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十章 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协调好重大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统筹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把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完善企业用工机制,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予以政策支持。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和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积极推行阶段性就业和弹性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作用,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逐步将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都纳入到保险范围内。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探索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政策指导下建立补充保险。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努力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对丧失劳动力的贫困人口救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加强对老龄人口、残疾人口的服务和权益保护,鼓励社会救助和民间慈善等多种形式的救助活动。加大财政预算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渠道和严格管理、有效运营的机制。
三、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资本、技术和管理参与收入分配的机制。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和企业工资支付制度,建立农民工工资按时支付制度。采取多种措施调节垄断性收入和其他不合理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保护各种合法收入,合理调节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积极引导居民合理消费,拓展消费信贷。重视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加强市场监管,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
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全民健康素质
健全并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完善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和经费补助办法,实行乡镇卫生院由县(市)管理体制,经费供给实行全额补助。加大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镇社区医疗网点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扶持力度,完成乡镇卫生院改建任务,提高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保健服务的综合能力。继续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效控制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积极防治地方病、慢性病和精神疾病,努力降低发病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并完善现行的人口和生育政策。实行有利于人口控制的利益导向政策,保持较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趋势。加强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到2010年全省总人口控制在2730万人以内。
五、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甘肃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多样的优势,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大力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场所和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努力使60%以上的县级“两馆”达标,90%的城市社区有设施较为完善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抓好甘肃会展中心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大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强文物保护维修,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以弘扬先进文化为先导,积极发展现代传媒业、出版发行业、文艺演出业,依托《读者》等文化品牌,发展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发展文化市场,繁荣文化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