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资源管理
一、水资源管理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配置,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统筹上下游和地表地下水调配,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健全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二、土地资源管理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完成全市土地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在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同时,保证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规范土地市场,加强产权登记和土地资产管理。挖掘已利用土地潜力,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增加有效土地面积。适度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缓解新增建设用地对耕地保护的压力。
三、矿产资源管理
加强煤炭、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基础性地质勘查,提高资源接续能力。严格矿业准入标准,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打击非法开采、乱采滥挖行为。改善资源开采技术装备和管理,淘汰落后的开采方式,提高资源回采率。实行资源资产化管理,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合理补偿机制,规范矿业权市场。全面完成煤炭、铝土矿等重要资源整合,提高市重点优势企业的资源保障程度。
第三节 环境治理
一、水环境治理
加大贾鲁河、索须河、双洎河、魏河等内河水污染防治。完成工业废水治理任务,实现排污企业持证排污、持续稳定达标排放。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搞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扩建和改造王新庄污水处理厂,建设马头岗日处理30万吨、登封市日处理污水3万吨、新密市日处理污水5万吨、新郑市日处理污水5万吨、荥阳市日处理污水3万吨、中牟县日处理污水2万吨、上街区日处理污水4.5万吨等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到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
二、大气污染防治
对重污染行业强制性实行清洁生产,推进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和粉尘防治,燃煤电厂全部配套建设脱硫设施,淘汰关闭所有5万千瓦以下、服役期满的10万千瓦及以下纯火电机组,确保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零增长。大力推广燃气和城市集中供热。到2010年,空气质量好于II级以上天数年均比例达到83%。
三、废弃物污染治理
改进企业工艺水平和流程设置,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促进废弃物再利用和资源化。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规范废弃物回收和处理系统,提高废弃物处置水平。严格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和经营许可证管理,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推进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置。到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四、环境监管
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健全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依法处置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环境保护,完善环境监测体系,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建立高效、快捷、可靠的污染源远程监控和污染处置应急系统,提高应对重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快速反应能力。发展环保产业,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第四节 生态保护
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恢复生态功能,提高环境承载能力,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
加强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管理。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扩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范围,优化保护区结构体系,提升现有各类保护区等级。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加强重点资源开发区域的生态保护。大力实施矿山生态恢复和建设。加强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保护和监管,强化对土地、矿产、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遏制生态破坏。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
│专栏17 森林生态城建设和生态保护重点工程 │
│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营造淮河防护林8万亩,小型公益林6万亩,邙山风沙源生态治理工程│
│造林10万亩,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工程35万亩,防沙治沙工程造林15万亩。新建完善林网15│
│0万亩,通道绿化1000公里。 │
│黄河湿地省级保护工程。在沿黄一带建立总面积为57万亩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
│退耕还林工程。在淮河上游及25度以上的坡地、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水源地等完成退耕还林│
│52万亩。 │
│郑州市树木园建设。新建3500亩郑州树木园。 │
│森林公园建设。新增各类森林公园、观光园22处,建设面积达34.5万亩,使森林公园建设面│
│积达到我市土地面积的3.1%。 │
│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启动市级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机制和保护机制,使重点生态公益│
│林效益补偿稳定在150万亩以上。 │
│郑州市彩叶树种基地建设。建设1000亩集新品种引进、驯化、繁育于一体的苗木示范基地,│
│年产优质壮苗100万株。 │
│林业工程服务体系。建成郑州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心,森林资源监测调查规划设计中心,│
│森林火灾防控指挥中心。 │
│矿山生态修复。在各类露天采掘矿区、尾矿堆集区、煤矿沉陷区全面实施植被修复工程和沉│
│陷区治理工程,恢复矿区生态。 │
└────────────────────────────────────────┘
第八章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发展环境,改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第一节 体制改革
一、行政管理体制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和政社分开,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范围,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改善经济管理方式,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控经济运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健全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
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发展电子政务,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依法分离事业单位承担的政府职能,加大政府对公益性事业单位扶持力度,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步伐。改革事业单位经费保障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事业发展。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实行管理者聘任制和员工竞争上岗制。建立有效的事业单位监管体制。
二、国有企业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着力点,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深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发展和壮大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和在本地区有影响力的优势企业,积极稳妥地做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培育工作。继续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放开搞活小型企业。
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放宽准入、引入竞争、严格监管,进一步推进电力、交通、水利、盐业、市政、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明确各级政府的监管范围和责任,依法行使出资人职责,健全权责明确、运转协调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对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企业集团实行授权经营,完善国有资产营运体系。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制度,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十一五”期间,国有资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10%左右。加快郑州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规范国有产权转让行为,维护国有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积极探索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分类监管。
三、非公有制经济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性规定,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面,保障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金融服务等领域。支持非公有资本设立商业性或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完善非公有制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基金和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拓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
四、财税和投资体制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和责任,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自主创新和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的比例关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科教文卫、农村农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支出。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行为。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健全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实行非税收入全口径预算管理。推行税制改革,依法加强税收征管。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缩小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范围,健全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对社会投资活动的引导和调节,健全投资监控体系,抑制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
第二节 对外开放
一、招商引资
更新招商引资理念。健全新型招商引资体制和激励机制,通过营造良好的政策、市场、产业、居住和人文环境,逐步实现由优惠政策招商到发展环境招商、产业竞争力招商的转变。拓展符合国际惯例的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会展招商等社会化、市场化招商方式;发展与境内外中介机构的合作关系,构建跨国投资促进网络;完善招商引资网站,加大网上招商力度;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中介牵线、园区推动、企业主动的招商运行机制;及时调整、补充、完善利用外资项目库,做好利用外资前期工作。拓宽利用外资领域。以世界500强、大型跨国公司和国内外高科技企业、现代服务业企业为招商引资重点,依托重点企业和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平台,吸引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以及公用事业等领域。主动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推动卫生、环境保护、农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到36亿美元。
二、对外贸易
努力扩大进出口规模,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扶持培育出口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扩大比较优势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大宗商品出口,加快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出口,提高我市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配套产业,鼓励我市企业主动融入跨国公司、市外企业的生产链和供应链,推动我市产品进入跨国采购和连锁经营体系。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积极开展自营出口业务,提高民营企业的出口比重。充分发挥郑州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优势,完善快速通关机制,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稳步实施进口带动战略,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符合我市产业升级需要的重要装备、关键设备、核心技术以及短缺的战略性资源和原材料。到2010年,市属及以下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8亿美元,出口达到18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