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三、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一)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坚持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本科教育。完善大学城建设,较大幅度改善广州地区高校办学条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开展形式多样、适合不同人群的高等教育。

  (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科学调整高等院校布局、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设置,积极推进与国外著名高校合作办学,实施“名牌专业”战略和“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加快建立一支具有较强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重点学科,创建一批重点实验室、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产学研成果转化基地。

  四、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引导市民树立知识创造财富、学习提升价值的观念,使终身学习成为城市风尚和价值取向。积极开展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岗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各类成人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有效整合社区和各类机构的教育、文化、体育资源,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提高社区教育层次,普遍开展适合社区居民需要的各类培训和教育活动。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计算机联网等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强化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市。

第十四章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按“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城市”的方针,实施人才资源优先发展战略,着重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结构合理,适应现代化大都市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

  一、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各项制度。建立人才资源库,发展多层次、多种类的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体系,提高人才市场服务水平,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推动知识、技术、专利、品牌、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创新人才的培养、选拔、激励和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杰出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机制、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二、加强人才资源开发

  (一)进一步加快人才集聚

  围绕广州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实施产业和区域人才集聚战略。以柔性灵活方式引进一批著名人士、两院院士和学科带头人,集聚一批科技精英、经营专才和文化名人,建立一支带教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导师梯队。实施“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进一步提升“留交会”的影响力,加强与国际人才市场的合作,大力吸引海外人才到我市创业发展。

  (二)强化人才培训与合作

  广泛开展多层次、多门类的人才培训,致力于强化各类人才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拓展。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的人才开发、培训和投入机制。推动建立泛珠三角人才资源开发联席会议制度、区域性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技术资格一证通制度。

第五篇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第十五章 全面繁荣文化事业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升城市的文化影响力。

  一、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建设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重点学科和学术品牌;强化发展战略研究,推出一批事关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关键领域、前瞻性与可操作性兼备的研究成果,同时积极开展基础理论领域的研究探索。

  二、鼓励发展大众传媒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一步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加强书籍、报刊和电子出版物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打造全国领先的电子出版物交易平台。积极探索互联网、移动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的有效运用和管理,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无线化建设,2008年实现向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

  三、保护历史文化资源

  充分利用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岭南文化中心地、近现代中国革命策源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培育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色文化。

  (一)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

  加强历史人文景观、宗教文物和岭南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保护和利用好南越王宫署遗址、南海神庙、黄埔军校旧址、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广州起义旧址、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完成辛亥革命纪念馆和中共“三大”旧址纪念馆建设,推进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和南越国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二)发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

  完成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争取广东音乐、广雕、广绣、广彩等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和开发利用,组织编纂出版《广州大典》、《粤剧大辞典》、《广州通史》和《广州市文物普查成果汇编》。

  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加大对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鼓励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市、区(县级市)、镇(街道)、村(居委会)四级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到2010年,各区(县级市)公共图书馆均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文化馆均达到省一级馆标准。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发展民族民间艺术,努力创建国家级、省级“民间艺术之乡”。

  五、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充分发挥广州地缘优势,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为主体,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提高广州芭蕾、粤剧、杂技、广东音乐、木偶等优势文化品牌的国际知名度,重点引进国外优秀文化作品和高品位的艺术表演,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中心。

第十六章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做大做强城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总格局中发挥龙头作用。

  一、改革文化管理体制

  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核心,坚持分类指导,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促进文化企事业单位转制,推进经营性领域公司制改造和产业化运作。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放宽市场准入,引导和支持非国有经济成分进入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依法加强管理,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

  二、壮大文化主导产业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传媒业、音像影视业、出版发行业、文化娱乐业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演艺、美术、动漫游戏、艺术培训等新兴产业。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着力发展文化信息服务业。

  三、培育文化产业集团

  以需求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加快整合各类文化资源,鼓励跨地区发展,跨行业、跨媒体经营,加强与国际国内文化产业集团的合作,参与国际国内文化市场竞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广州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第十七章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城市文化,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增强现代化大都市的凝聚力和个性魅力。

  一、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

  按国际一流水平规划建设广州歌剧院、广州新图书馆、广州新博物馆、广州电视观光塔、新广电中心和广州文学艺术创作中心等项目,建成一批各具特色、格调和谐、功能完善、美观实用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强配套建设,形成珠江新城核心区、大学城、二沙岛等若干功能突出、布局合理的文化功能区。

  二、构筑都市景观体系

  进一步突出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规划设计的文化个性与和谐美感,建设自然风貌与城市建筑交融的城市景观。

  (一)精心打造城市景观带

  一是以珠江新城中央广场以及有关标志性建筑为重点,加快形成沿燕岭公园-广州东站-中信广场-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客运港-洛溪岛的新城市中轴线。二是以珠江作为城市空间景观发展的纽带,城市与自然水体相互依托,塑造串起旧城中心-天河新城市中心-琶洲岛-长洲岛-生物岛-大学城-海鸥岛-广州新城-南沙滨海公园的城市发展带,整饰珠江堤岸,精心打造沿岸观光休闲广场,形成以标志性文化设施群和自然景观融合为特征的都市文化走廊。同时,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城市传统中轴线,加强对老城区特色旧建筑的保护利用和功能置换。

  (二)构建和谐美观夜景体系

  根据城市景观环境以及文化内涵,对公共空间的景观灯光、楼宇灯光、市政灯光、商业灯光进行统筹规划,形成具有大都市气派、文化品位和各具特色的都市夜景景观体系。

  三、发展城市文化品牌

  (一)继续实施文化精品战略

  着力抓好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杂技、美术等精品的创作和生产,巩固芭蕾、杂技等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并在国际舞台占一席之地,保持绘画、雕塑艺术水平居于全国前列,争取更多的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努力使广州成为优秀文艺人才的聚集地、优秀文艺产品的催生地、优秀文艺成果的展示地。

  (二)办好高层次文化盛会

  继续培植发展好中国音乐“金钟奖”、羊城国际粤剧节、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声响亚洲文化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国际童声合唱节、羊城书展等优势文化品牌活动,并争取举办更多高层次国际性艺术活动。

第十八章 全力办好亚运会

  一、提升亚运筹办水平

  按照“场馆建设与地区发展”联动开发模式,兼顾亚运需求和后续利用,统筹建设比赛场馆和亚运村等体育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成功能多样、布局合理的场馆设施体系,并做好与城市公共设施的配套衔接。周密筹划有关亚运专项计划和预案,精心组织各项筹办工作;通过征集亚运口号、会歌、吉祥物等文化活动,扩大亚运影响力;统筹安排亚运市场开发计划,提高亚运经济效益。把第16届亚运会办成具有“中国特色、广东风格、广州风采”的“祥和亚运、绿色亚运、文明亚运”,成为展现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和提升现代化大都市影响力的国际盛会。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