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内改外建”,完善大容量的高快速道路系统主干网,建设以中心城区快捷系统为核心的“四环十八射”环型放射状的城市高快速路系统。加快推进东二环、西二环、北三环以及广河、东新高速公路等重大公路交通项目和公路主枢纽场站的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道路主干道系统和普通干线公路系统。积极参与构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网络。继续提高城市出入口道路通行能力,疏导过境交通。
(六)换乘系统规划建设
完善各交通系统的衔接,努力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接驳,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效率。加快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公交与地铁系统、小汽车与地铁系统之间的“停车-换乘”枢纽的规划与建设。结合快速轨道交通、高快速道路的建设,在中心城区外围的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大型社区、机场和客运站场规划建设收费优惠的换乘系统,为中心城区外围居民及周边城市人流提供换乘的便利条件。
(七)提高交通建设管理水平
按照国际标准建设交通指引导向路牌等标志系统,优化道路交通组织管理,综合运用信息、GPS和GIS等现代技术构建“智能交通系统”,提高城市道路通行效率,充分发挥交通设施的承载能力;坚持“公交优先”,推广港湾式站场和公交专用车道,提高舒适度和便捷性。适应汽车进入家庭的新形势,制订新的停车配建指标体系,大力推动公共停车场建设;协调完善轨道交通、城市公交、机动车、行人和自行车五大网络系统的管理。
二、加快建设公用设施
(一)强化能源保障能力
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城市能源安全;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逐步减少煤炭的终端消费,扩大石油、天然气进口。推进广南、同和、南沙等500千伏输变电项目以及相关22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项目的建设,缓解广州地区电网供电能力瓶颈,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确保电网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规划建设南沙LNG接收站,继续完善天然气利用工程,逐步提高居民、商业、工业等用户的天然气使用率,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燃气化。
(二)完善公用设施体系加快城市供水管网的改造和扩建,重点推进饮用净水工程建设,全面实现城市供水现代化;同时抓好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城市公用事业建设。
三、综合利用地下空间
开展对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统筹规划建设。结合地铁车站、交通枢纽站场和城市主要公共活动中心等,建设功能协调、使用便捷的地下空间体系。大力推广“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模式,将电力、通讯、给排水等市政管线集于一体,实施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提高城市空间综合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
第八章 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
以整合、提升为原则,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信息资源开发能力和信息普遍服务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2010年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信息化水平,强化广州作为华南“信息高速公路”主枢纽和“国际化区域性信息中心”的功能与地位,初步形成信息社会基本框架。
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建设数字信息传输网、卫星通信系统等各类先进通信设施,建成国际化区域性通信和信息服务平台。着力发展3G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逐步实现与珠三角各城市网络的高速互联互通,拓展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完善辐射范围涵盖“泛珠三角”和东南亚的国际性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
二、建设五大信息系统
(一)“数字城市”系统
加快空间地理、自然人、法人和宏观经济信息数据等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整合,推广以数字证书、电子身份认证为核心的网络信任体系,保障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安全。
(二)智能化电子政务
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加快整合政府网络资源,扎实推进业务系统建设;不断完善政府门户功能,大力促进网上政务协同。
(三)协同式电子商务
以行业交易平台和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应用为重点,推动建立安全、公正、可信的网上交易市场;推进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业务协同,探索协同式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四)企业信息化
以骨干企业为核心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推进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融合与集成,实现供应链信息化;积极推进区域性的第三方综合信息化平台建设,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门槛,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五)电子社区与数字家庭
积极推行新建住宅宽带接口入户,建立覆盖全市的社区信息化综合平台和面向家庭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整合各级政府部门在基层的信息网络和资源,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普及并推广信息技术在农村和山区的应用,逐步消除城乡数字鸿沟。
第九章 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
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构建城市生态安全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率先在全国大城市中初步建成“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城市。
一、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
(一)生态体系建设
构建生态体系框架。建立以北部连绵的山体、东南部的农田水网、中部的农田绿化等为生态空间屏障的“生态环廊”,以及东北部山体、东南部水系延伸到城市内部形成的“绿楔”和“蓝楔”。加快形成3条南北向和4条东西向生态主廊道。通过构建“一环两楔”,打通“三纵四横”的“生态廊道”,建设完善城市组团隔离带,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
完善城市生态功能。进一步完善生态功能区划,以生态公益林为重点,加强林分改造,完善森林生态功能结构,构建城区、山区、岗地、平原一体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完善城市组团隔离带。加大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力度,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继续实施青山绿地工程,重点推进流溪河、石门、帽峰山、王子山等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建立统一协调的水系建设机制,积极推进水系建设,加强湿地水域保护,营造良好的水生态网络。
规划建设城市绿地系统。逐步加大区级财政在绿地养护上的投入,推进绿化养护属地化管理;合理开辟沿江、沿河(涌)和沿路绿地,抓好城市公园、中心绿地和主要街道街头绿地建设,进一步扩大免费公园开放的数量。继续清拆违章建筑,增加绿化面积,全面推进天台绿化,凸显“花城”特色。
(二)资源保护与利用促进土地的节约和集约使用。做好2010~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保护基本农田,调整优化城市用地结构,保障重点发展区域、公益性、社会性公共服务项目和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用地需求。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加快闲置土地的开发利用与土地整理、复垦工作;完善土地有形市场建设,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加强土地利用管理,严禁违法用地。
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利用西江、北江和东江水源,大力开发南部水源,解决水质性缺水问题,加强城乡应急备用水源建设,保障城乡用水安全。
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探与开采的监管,统筹开发利用地热水和天然矿泉水资源,关闭所有在城市规划建设区范围内的采石场并进行绿化恢复。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不断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和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机制。切实做好新项目用海的环评核准工作,严格控制污染项目的海域使用。积极保护典型性、代表性海洋生态系统。
二、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推进污染控制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建设环境监控指挥中心;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资机制,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努力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一)水环境污染防治
加大对饮用水源污染的防治力度,优先保障市民饮水安全。完善现有排水设施,逐步实施分流排水体制,强化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和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建立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完善大坦沙、猎德、沥滘和西朗污水处理系统,推进大沙地和白云区北部四个污水系统建设;加快南沙、萝岗、番禺、花都、增城、从化等生活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和万人以上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积极推进珠江整治和市区河涌截污与生态修复工程。加强跨区域水环境保护与合作,协调解决跨界污染。
(二)空气污染防治
积极推广使用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力推进重点工业企业脱硫工作,严格餐饮业油烟排放标准,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全面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新机动车排放实行国Ш标准,鼓励居民使用节约能源的小排量经济型家用车,城区全面禁行摩托车,提高水泥、建筑等行业除尘工艺水平和效果。
(三)固体废物处置
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立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加强对危险废物及医疗垃圾的管理和安全处置,规范管理建筑垃圾的运输和处置,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四)城市噪声控制
科学规划和布局客货运交通站场,交通主干道、高架桥采取安装隔音屏障、绿化等措施,减轻交通噪音的影响。强化对工业、建筑施工、维修业、空调机、娱乐场所等噪声源的管理。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一)完善政策促进体系
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依据物价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以及企业运营成本,研究制定居民用水、电、气的合理价格机制;从政府采购、土地供应等方面对生产和使用可再生产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扶持,重点支持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好的高增长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为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污,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
(二)推行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
鼓励企业广泛使用清洁能源、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在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回收全过程中最大限度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加强对钢铁、电力、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能耗考核,在有条件的区域积极推广热电冷三联供。限制和淘汰小水泥、漂染、电镀等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业。
(三)促进废弃物循环利用
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完善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理、工业废品废物处理体系,培植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
(四)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构建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和社会等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框架。以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钢铁、装备制造和食品等产业和耗能大户为重点,培育循环经济型试点企业;依托广州科学城、南沙开发区,创建一批生态工业园区,推进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河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增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倡导绿色消费,鼓励优先采购和使用可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