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四、大力推进经济国际化

  (一)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调整优化吸收外资结构。进一步整合招商资源,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分工明确、协调高效的招商工作体系;围绕提升产业结构和完善城市功能,主动、超前、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有效提升产业层次、强化高端服务功能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采取有效措施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优势企业在广州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采购中心,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转变。

  切实发挥外资带动作用。进一步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强化产业链招商和专业化招商,推动本地企业与外资产业链的衔接,打造分工明确、优势突出、配套完善的产业群,形成对外资既“引得进来”又“带得起来”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经济功能区的发展水平,建成集约式发展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增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优化进出口结构。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兴贸”战略,实现外贸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着力推动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软件和其他高端产品出口,提升传统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档次和附加值。优化进口结构,增加急需的能源和原材料进口,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关键技术和装备。

  推动外贸主体多元化。积极鼓励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外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支持国内大企业以广州为基地开展外贸业务。

  构建外贸促进服务体系。及时为企业提供信息、法律、咨询、培训、展览服务,加大对我市出口商品国际认证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广州技术性贸易壁垒联合应对体系的作用,增强我市企业反贸易壁垒和抵御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

  (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主动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强推介宣传,推进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巩固与欧、美、日等传统合作伙伴的外贸往来,积极开拓中东、俄罗斯、南美以及非洲地区的新兴市场。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并购拥有先进技术、重要资源和营销网络的外国企业,建立国际性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

第三篇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 优化城市规划与布局



  坚持功能定位和功能开发指导空间规划的原则,促进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衔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建立空间调控体系

  以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开发的适宜性、人口分布、城市空间结构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将市域划分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四类主体功能区,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发展政策,进行分类调控,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保证区域开发和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序性,促进城市整体功能最优化。

  (一)调整优化区域

  对于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交通负荷过大,土地资源有限,资源环境容量接近饱和的区域,要抓住行政区划调整的契机,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强化高端服务功能,优化发展环境,建成珠三角城镇群的核心区域。

  (二)重点开发区域

  对于环境承载能力较好、适宜经济和人口聚集、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要明确功能定位,合理安排开发时序,积极发挥重大基础设施带动作用,壮大产业规模,配合支持调整优化区的功能重构和溢出,吸纳人口,支持城市空间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为带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适度开发区域

  对于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区位优势不突出,环境承载能力不强,开发成本较高或不适宜大规模开发的区域,实行适度开发的方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引导人口平稳有序转移到重点开发区域。

  (四)严格控制区域

  对于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区、岭南民俗村落等区域,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

  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根据空间调控体系要求,按照立足长远、整体规划、有效控制、分步实施及新区先行、带动老区的思路,积极推进城市空间布局调整,构筑由一个中心主城区,南沙、萝岗-新塘、花都三个副城区,增城、从化两个片区组成,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城市空间架构。

  节点带动型“南拓”。加快南沙、广州铁路新客站及其周边地区、大学城、广州新城等主要节点的发展,逐步形成连线串珠式的南拓轴。

  集中生态型“北优”。集中发展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周边高技术产业基地、以联邦快递为龙头的物流园区等“空港经济区”,以及花都汽车产业基地、生物医药走廊和山区休闲度假区等重点区域,切实加强生态保护,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组团整合型“东进”。依托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广州科学城,整合东部各组团发展,统筹布局组团隔离带,完善生产生活配套建设,形成沿黄埔-增城-东莞方向拓展的发展带,建设东部新城区。

  区域联动型“西联”。以老城区与佛山城区的传统联系,以及新机场、广州铁路新客站、城际轨道交通、高等级路网等基础设施和大型商业设施的带动作用为基础,加强与广州西部周边城市的联动协调,扩大辐射面,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同时,大力调整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布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大老城区和“城中村”综合改造力度,有效疏解人口和建筑密度,减轻交通负荷,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逐步迁出有污染的制造企业和货运站场,打造全面反映历史文化、集中体现城市繁华的现代化精品城区。

  三、明确重点发展区域

  按“政府统一规划,社会多元化投资”模式,围绕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发展产业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加快十大重点发展区域的建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城市全面发展。

  (一)珠江新城

  以广州歌剧院等六大标志性建筑、集中山水城市精华的中央广场和立体化便利的交通设施等为重点,形成区域性高标准的服务设施支持体系;发展成为具有国际金融、贸易、商业、文娱、外事和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的城市中央商务区(CBD)硬核,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地,成为城市新形象的集中体现。

  (二)广州新城

  按照“场馆建设与地区发展”联动开发模式,先期启动建设亚运场馆及亚运配套设施项目等体育、文化、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形成体育、文化中心,远期发展成为城市南拓轴上的核心节点和全面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新城市中心。

  (三)白云新城

  以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建设为重点,依托白云山西麓,充分利用老机场原有基础,统筹规划建设文化、体育、商贸、娱乐设施,发展相关产业,构建广州会议和休闲中心。

  (四)广州科学城及周边地区

  建设高质量的生态环境、高水平的城市基础设施、高效益的投资创业软环境,形成未来广州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区。重点加强高新技术研发功能,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广州技术创新中心。

  (五)南沙地区

  以南沙片区中心为核心,依托广州港南沙港区、临港工业区、黄阁工业区和蕉门河一河两岸的中心生活服务区,重点发展汽车、造船、钢铁、石化等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以现代物流业为龙头、服务珠江三角洲和东西两翼的高端服务业,逐步建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六)大学城及周边地区

  以大学城、生物岛为核心,加快建立和完善广州新的科教文化区,充分发挥其辐射和互动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同时,切实保护周边的万亩果园,发挥其生态平衡功能;开发利用长洲岛,发展历史文化特色旅游。

  (七)白云国际机场及周边地区

  依托新机场和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项目,在支持和保障机场运营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周边地区现代物流业、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和无污染临空产业的发展。统筹设置绿化隔离带,预留发展用地,严格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八)铁路新客站周边地区

  建设服务珠三角、面向华南地区的全国一流铁路客运站,建成广州乃至全省对外的展示窗口和商业交流大平台。

  (九)萝岗中心区

  加强综合性功能开发,建成集行政、文化、教育、体育、居住、商业配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广州东部现代化新城区,实现由产业园区向综合性城区的转变。

  (十)琶洲地区

  加快推进会展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有关商务配套设施,形成以会展业为核心,集国际商务、行政办公、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商务区。

第七章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



  以主办2010年亚运会为契机,坚持“功能适应”与“规划引导”相结合,高水平并适度超前建设一批战略性、枢纽型基础设施项目;坚持“建管并重”,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效能。

  一、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

  按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三港双快”(空港、海港、信息港,高快速道路、快速轨道线)为主骨架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打造连通世界、辐射东南亚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强化城市服务功能,支持和引导城市组团式扩展。

  (一)国际航空枢纽建设

  高质量建成白云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努力提升管理水平,完善机场服务功能,不断开辟更多的国际航线,强化以广州为中心的枢纽航线网络,促进航空客、货流的稳步提高,逐步建成亚太地区综合性航空中枢。

  (二)沿海主枢纽港建设

  合理规划广州港各港区功能布局,建立以南沙港区为龙头,以新沙、黄埔港区为辅助的新格局。积极推进南沙港区扩建工程,扩大吞吐能力;加快广州港出海航道疏浚工程建设,提高航道的通行能力。引进大型航运公司和物流公司,发展海铁联运、集装箱多式联运,逐步推进“区港一体化”,强化龙穴岛区域国际中转、配送和采购功能。

  (三)铁路主枢纽建设

  建成广州铁路新客站、改造完善广州站、广州东站和广州北站,优化广州铁路“三主一辅”布局;积极推进武广客运专线、广深港高速铁路、广深四线、广珠铁路、广茂复线、南沙疏港铁路等铁路项目建设,完善相关道路交通配套工程,建成全国四大铁路客运主枢纽之一。

  (四)轨道交通网络建设

  按照“交通疏散型”和“规划引导型”理念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着重向重点发展区域延伸,力争覆盖各区,并与重大城市基础设施相衔接,到2010年建成250公里左右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积极参与广佛、广珠、广莞深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推动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网络。

  (五)高快速路网建设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