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物流、会展、金融、中介和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巩固提升商贸、旅游和房地产等优势服务业;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内部服务外购外包,有效扩展服务业市场需求;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CBD)和若干次商务中心区,强化与现代化大都市相适应的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区域性服务中心、消费中心、金融中心和决策控制中心。
(一)物流业
全面实施广州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积极推进“3+5”物流园区的建设。结合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项目,加快广州空港国际物流园区建设;依托广州港南沙港区建设南沙国际枢纽物流园区;推进广州保税区与黄埔港、新沙港的区港联动,打造以广州保税区为中心、一区多园的黄埔国际物流园区;加快规划建设荔湾、白云、增城、番禺、花都5个区域性综合型物流园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大中型国有物流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积极引进国际第三方物流集团,鼓励民营、外资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打造广州第三方物流企业“航母”。推进国际、国内物流资源的整合,将广州建成中国南方国际物流中心和全球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
(二)会展业
以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为重要基地,提升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博览会、广州国际汽车展、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的规模和水平。积极培育专业会展市场,鼓励同类专业会展结盟,打造具有全行业影响力和地方特色的专业会展品牌。加强与国际著名展览公司合作,引入国际知名会展品牌,增强广州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把广州建成国际会展中心城市。
(三)金融业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广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支持,优化广州金融业发展环境。大力吸引金融机构在广州设立区域性总部、分支机构和后台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升金融业传统业务水平。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在银团贷款、再保险、风险投资、产权交易、债券、期货等领域取得突破;完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设金融安全区。加快完善珠江新城金融功能区的规划,引导金融机构聚集。
(四)中介服务业
积极发展法律、会计、人才、代理、咨询、广告、设计、策划、交易平台、房地产中介等专业服务业,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强化对中介组织的有效服务和管理,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充分发挥中介服务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作用,加强中介组织信用建设。
(五)商贸业
支持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开展跨地区连锁经营,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逐步确立连锁经营在商贸服务业中的主导地位,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市场。完善批发市场体系建设,中心城区批发市场重点强化展示和服务功能,现货交易功能向城市外圈层转移,培育一批档次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强,能够形成“广州价格”的大型高级批发市场。合理规划配置全市商业设施布局,大力发展社区和农村商业,完善生活小区商业网点,在城市外圈层建设现代化购物中心;按照“特色规划、特色文化、特色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商业、旅游、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商业街建设。
(六)旅游业
以旅游国际化为重点,实施“大旅游”战略,大力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包括生态、商务、购物、休闲、观光、娱乐、美食、会展的综合旅游业。巩固提升“广州一日游”、“珠江夜游”等传统优势品牌,挖掘利用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风情旅游线路,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发挥气候条件优势,努力打造广州冬季旅游品牌;促进广州及泛珠三角旅游资源整合,大力推广以广州为中心的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建立高效的旅游市场营销体系,推介优秀旅游城市的形象,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区域性国际化旅游中心城市。
(七)房地产业
加强总量调控,按照大都市空间发展和交通网络框架引导房地产合理布局,城市中心地区和老城区重点发展写字楼类房地产项目,住宅和商业类房地产项目主要布局在城市外围区域。鼓励梯级消费,在不同档次的房地产项目上形成合理的投资比例;大力发展和规范房地产租赁市场。
五、积极发展都市型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创新,着力建设优质高效安全的效益农业,设施先进管理科学的科技型农业,资源可循环利用的节约型农业,田园风光优美空气清新的生态型农业,服务功能多元化的服务型农业。
(一)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引导对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标准化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是与现代都市人生活方式相适应的速食型、方便型、保健型食品加工业。全面推进农产品无公害生产,鼓励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乡村文化,建设一批生态型种养基地和观光休闲农庄,推广“农业生态游”。积极发展以森林旅游、森林食品及木本花卉为主的林业生态产业。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进一步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加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力度,发展一批区域比较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大型农业生产基地。健全农产品市场,积极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协会。
(三)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质量检测服务体系、动物防疫检疫监测体系和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完善农业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大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力度;构建高效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提供直接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加快农业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大力推广使用先进实用农业科学技术和新型农业机械装备。
第四章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以“产业集聚、用地集约”为目标,按照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产业布局调整与城市功能配置相结合的原则整体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发挥各产业园区优势,引导专业化发展和差异化竞争;依据工业用地容积率、单位土地投资密度和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建立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分工协调、竞争有序的产业区域布局体系。
一、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形成“一核三极”的发展格局,即由一个核心区、三个增长极、多个扩散点组成的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核心区以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为中心,形成以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发挥核心区辐射效应,形成南部海港、北部空港和城市中心建成区为支撑的三个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
二、工业布局
形成以“两条发展轴、三个集聚区”为主体的发展格局。
两条重点发展轴即东进轴与南拓轴,东进轴沿科学城、黄埔、开发区的西区和东区、新塘等工业区布局,利用产业基础和港口条件,形成东部产业带;南拓轴沿科学城延伸至南沙开发区,建成集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为一体的工业带。
三个工业集聚区即东部、南部和北部集聚区。东部集聚区以广州开发区为核心,主要发展石化、汽车、电子和精细化工等产业。南部集聚区以南沙开发区为核心,主要发展汽车、石化、生物医药、造船、钢铁、机械装备、电力和造纸等产业。北部集聚区以花都区为核心,主要发展汽车、皮革皮具、有色金属和珠宝等产业。
三、服务业布局
构建“一区集聚、三圈协同、四极带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一区集聚”,即由珠江新城、琶洲地区和天河北共同组成的城市中央商务区,要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营造高效商务环境,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中介、信息、文化、会展、商贸等现代服务业。
“三圈协同”,即内圈、中圈、外圈。内圈即中心城区,充分突出“精、高、新、特”,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加快资源的进一步集聚和发展层次的提升,打造城市商业精品和高端服务业聚集区。
中圈,即环城高速公路以内区域。依托靠近中心城区的地缘优势,生活服务业与生产服务业并举,大力发展中高档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会议展览中心、大型郊野休闲购物中心和直接为工业区服务的生产服务业,达到“承内启外”,扩大中心区辐射功能的目的。
外圈,即环城高速公路以外区域。依托工业基地、港口、陆路交通网络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大型物流园区、直接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服务业,房地产业及生活配套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等,增强广州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
“四极带动”,即以南沙港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铁路新客站和地铁线网为依托,形成服务业四大新的增长极。
四、农业布局
适应城市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发展的趋势,遵循农业区位分布规律和农业自然条件,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的要求,因地制宜,整合基地、加工、市场等资源,推动农业向组团式布局转变,总体上形成都市农业“五大组团”,即北部山地丘陵农业、南部滨海湿地农业、中部城乡镶嵌区农业、东部和西部平原灌区农业组团。
第五章 协调发展内外源经济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增强广州经济自主发展动力、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
一、加快壮大民营经济
(一)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
推动民营企业通过产业配套、战略合作和投资参股等形式,实现与国有经济和外资产业链的联接,引导民营经济进入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民营经济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民营经济向专业化、高科技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成为推动广州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
(二)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落实民营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同等待遇,进一步放宽对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完善信息发布制度,积极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善服务平台建设,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创新、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二、调整优化国有经济
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结构,坚持“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促进国有资本向汽车、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钢铁、能源、生物医药、金融、物流、会展等基础性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集中;有效整合国有企业的人才、技术、资源与品牌等优势,发展一批对结构调整起龙头带动作用、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大企业,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
三、积极参与区域合作
发挥广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加强区域内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推动珠三角形成分工合理、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密切与港澳台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与泛珠三角区域主要城市通过“友城合作”等方式,在基础设施、能源、产业、市场和信息化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以点带面,不断扩大广州的经济腹地和影响力。围绕“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国家战略的实施,鼓励企业全方位参与国内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开拓市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