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二、发展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1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比2002年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城市环境面貌实现“一大变”,率先实现现代化,以现代化大都市的新姿态迎接第16届亚运会;展望202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规划明确强化城市六大功能建设目标:

  ---经济中心。综合经济实力在国内城市中名列前茅,体制和技术创新对经济的驱动力明显增强,产业向集群化和高级化转型,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与周边区域形成合理的产业梯度,要素综合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制造中心、商贸流通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优势充分发挥,具有强大集聚和辐射能力的经济中心基本形成。

  “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2%,到2010年达到95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

  ---国际都会。陆海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功能齐备、辐射面广、通达性强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在中国-东盟(10+1)和CEPA的基础上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在泛珠三角紧密合作的基础上推动区域一体化和资源整合的能力明显增强;建成泛珠三角乃至全国与东南亚经贸合作与文化体育交流的中心城市,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活力之都和魅力之都。

  到2010年,全市户籍人口控制在810万人以内,常住人口1090万人,实现进出口总额超过850亿美元,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90%,城镇人均道路面积15平方米,城市化率超过85%,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超过300万人次。

  ---创业之都。宽松高效的创业创新环境基本形成,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各类社会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全面激发,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人才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建立适应现代化大都市要求的人才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成为南中国乃至东南亚的创业之都。

  到2010年,全市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5%,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超过2%,专利授权量突破1万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

  ---文化名城。城市规划建设的“形态”与文化蕴藉的“神态”有机融合,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和市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高品位的都市文化和城市形象基本形成;文化体育设施日益完善,文化体育名人荟萃羊城;体现先进文化和都市风采的现代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岭南历史文化精华得到传承与弘扬,城市文化生产力、竞争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古今相承、中西融汇的文化名城。

  “十一五”时期全市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到2010年达到500亿元。

  ---生态城市。以“山、水、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布局进一步优化,逐步实现由沿江城市向现代化滨海城市的转变;循环经济迅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初步形成;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岭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备、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到2010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三废”处理达标率达到95%,城镇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

  ---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基层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安定文明、安居乐业、和谐相处的富裕小康社会基本建成。

  “十一五”期间,全市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均达到7%;到201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80%,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25平方米,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35%以下。

第二篇 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力,促进产业链条集聚从工艺性向价值性转变:适应国际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变化新趋势,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拓展;遵循产业发展内在规律,促进产业集群化,打造区域优势产业和区域品牌;抓住技术和产业升级机遇,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照“二产带动三产,三产促进二产”和“高增值、强辐射、大产业”的方针,推动工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和集群化转型,服务业向现代经营方式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重化工业、装备工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都市型农业相协调,与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软件、生物技术、新材料、环保新能源和数字内容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形成具备高水平研发能力、大规模生产能力和高成长能力,在国内具有相对领先优势的高技术企业集群;鼓励优势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加快资本集中,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一)软件产业

  重点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和第三、四代移动通信相关技术、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统筹规划天河软件园、黄花岗信息园、广东软件科学园、南沙资讯产业园等重点软件园区的发展,积极推进穗港合建虚拟软件园,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广州软件发展“4+1”格局。

  (二)新材料产业

  发挥我市在新型高分子材料及高性能金属材料领域的优势,重点发展通用合成树脂高性能化、工程塑料通用化的技术和工艺,以及汽车、船舶等制造业所需的高性能钢铁和有色金属材料。培育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等新兴产业,着力推广纳米技术在新材料产业中的应用。

  (三)环保新能源产业

  加快环保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提升,重点发展污水处理、烟气脱硫、高效除尘、生活垃圾处理、自动化环境监测监控、废橡胶处理及胶粉利用、垃圾焚烧发电、利用废渣生产新型建材等关键技术及设备。加快培育新能源,扩大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强高效节能降耗新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争取在节能产品、清洁能源和太阳能等领域取得突破。

  (四)创意及数字内容产业

  以建设广州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为契机,以网络游戏、动漫开发和数字影视娱乐产业为龙头,建设网络游戏综合开发平台、动漫设计制作平台以及网游动漫产业的测试、展示与交流平台,使广州成为华南地区数字内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运营中心。积极推动传统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时尚设计等创意产业,加强创意设计与市场消费之间的结合,提供产品体验,促进网游、动漫、数字影视和玩具产业链的融合,形成综合性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

  二、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群

  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和核心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制造和生物医药四大支柱产业群。

  (一)汽车产业

  统筹规划建设东部、南沙、花都三大汽车产业基地。继续支持广州本田、广州丰田、东风日产增资扩产,加快广州商用车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形成包括乘用车、商用车和特种车在内的整车产品线;积极引入国内外零部件配套企业,加快培育本地汽车零配件产业,扩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构筑完整的汽车产业链。鼓励汽车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研发机构,加强产学研联合,着力建成与国际接轨、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汽车研发中心。大力发展汽车消费市场,加快培育汽车展示、贸易等综合性汽车服务业,形成以汽车生产为龙头,研发、物流、销售、展示、培训及汽车服务、汽车文化协调配套的汽车产业群。

  (二)石化工业

  重点推进东部石化基地、南沙临港石化基地和开发区精细化工基地三大集聚区建设。东部石化基地以广石化炼油和乙烯扩建为契机,扩大和延伸化工产业链,形成以广石化为龙头的东部石化产业群;加大南沙临港工业基地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积极引进有实力的跨国石化企业,建设以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的现代化石化工业区。

  (三)电子信息制造业

  适应3C(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融合趋势,抓住全球IC(集成电路)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构建由广州科学城、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三大片区及相关区域共同组成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通信、计算机和汽车电子产业;加快数字视听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发展数字家电等消费类电子产品。

  (四)生物医药产业

  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制药、现代中药和化学药品产业,积极探索基因药物、中医药和海洋生物技术,着力构建三大平台,即以广州国际生物岛为核心的研发和中试平台、以广州科学城为核心的产业化平台,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医药物流平台。打造由广州国际生物岛和广州科学城两大核心聚集区、若干扩展区和辐射区组成的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国家医药出口基地的优势,形成以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医药企业为龙头,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群。

  三、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工业

  加强技术创新,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有市场前景、有品牌优势的传统工业。

  (一)钢铁工业

  积极调整结构,发展高端板带材和高效钢材,逐步淘汰落后工艺和低端产品。以集装箱板、不锈钢板为主导,进一步强化开发区钢铁产业基地;以广钢环保搬迁为契机,加快建设南沙现代化临港钢铁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汽车及船用钢板。

  (二)船舶制造业

  以中船集团南沙造船基地的建设为龙头,加强国际合作,完成船舶工业的现代化改造,促进造船企业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使船舶工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广州建成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三)机械装备制造业

  抓住国家扶持发展装备工业的机遇,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力度,以楼宇设备、动力设备、环保设备、发电及输变电设备、轻纺设备、轨道交通设备、数控机床和数字控制系统为重点,争创广州机械装备制造业新优势。

  (四)电力工业

  坚持电力建设适度超前,以广州恒运热电扩建工程、珠电联合循环发电工程为重点,加快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机组建设,同时大力发展一批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的热电联产项目和“以大代小”项目,逐步提高电力供应自给率,尽快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小火电机组。

  (五)造纸工业

  以广纸集团环保迁建为契机,大力提升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积极推进林纸一体化项目建设,优化原料结构;以新闻纸为重点,促使产品逐步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六)轻纺工业

  以钢琴、食品饮料、家电、皮革、高档服装、珠宝等符合都市特点的产业为重点,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功能和品牌形象,促进轻纺产品向高档化方向发展;积极做好轻纺工业布局规划调整,形成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轻纺工业集群。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