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重大项目实施,提升主业规模。简化投资审批环节,支持大企业实施重大投资项目;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帮助大企业落实项目资金;推进资源要素向大企业集中,帮助大企业落实项目建设条件。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大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产业化试验基地,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地区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大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提高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引导大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通过规范上市、合资合作、经营者持股、股权流动等途径,不断推进大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社会化,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母子公司体制,形成科学的决策、经营和监督机制;加快解决国有大企业、大集团改制中的遗留问题,剥离国有大企业所属的学校、医院等企业办社会职能;进一步落实大企业分配自主权,逐步推行期权激励;加强大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大企业率先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市场营销信息化。
五、推进措施
(一)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继续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以及科技服务体系。特别是要依托大企业、大集团企业技术中心,提高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实现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
加快建立政府资金引导与企业投入相结合的“产学研”联合创新体系。设立科技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重点用于支持重要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及产学研合作开发项目。依托大型骨干企业技术中心,联合省内外研发机构,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联盟”,围绕我省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目标,加快对关系我省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的重大技术和课题进行集中攻关和联合开发,力争在煤化工、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等一些重大领域的重点技术研发上率先突破。
支持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建立适应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的公共技术平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技术资源共享,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整体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加快落实各项扶持鼓励政策,加大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折旧制度、收益分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和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二)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十一五”时期,全省要重点推进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性强的10个左右10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群建设:焦煤集团、同煤集团、潞矿集团、阳煤集团和晋煤集团五大煤炭集团高产高效矿井改扩建及配套洗煤厂、综合利用电厂项目,潞安矿业集团100万吨煤制柴油项目,太钢集团新建150万吨不锈钢及配套改造项目,太钢吕梁新建500万吨冷轧硅钢、冷轧板项目,海鑫集团240万吨热轧板生产线改造、120万吨冷轧板生产线改造项目。
积极推进20个左右投资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重大骨干项目建设:王曲电厂、运城电厂、塔山电厂、轩岗电厂以及晋城赵庄煤矿电厂、高河电厂等10个左右2×600MW大型电厂项目,1000千伏特高压示范工程,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晋城无烟煤集团100万吨甲醇制汽油项目,鲁能晋北铝业新建100万吨氧化铝项目,新建阳煤集团、同德铝业等4个80万吨氧化铝项目等。
推进100个左右投资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建设:永济电厂2×300MW等26个电源建设项目;安泰集团120万吨H型钢、80万吨合金钢改造项目等5个钢种结构优化项目;关铝铝深加工工业园等11个铝、镁合金深加工项目;天脊集团30万吨MDI等27个煤化工项目;华宇重汽重型汽车生产线改造等4个装备制造业项目;腾龙水泥日产熟料5000吨等3个建材项目;襄汾造纸厂20万吨中高档印刷纸改造项目等6个轻纺项目。要统筹安排好这批项目,按照合理的时序安排,每年重点抓好20个左右项目的组织实施。
积极推进投资项目管理改革。列入规划的重点项目,除国家、省规定需核准的项目外,其他项目视同备案,企业以规划批复文件向有关部门办理项目土地、环评、水资源、银行信贷等手续。需要国家核准的重大投资项目,省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企业落实项目建设条件。
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建立山西省“十一五”工业领域重点投资项目库,加强对全省工业领域投资的信息管理,增强宏观调控、风险预警的能力。对重点项目实行目标责任制,动态跟踪项目实施情况。各级、各部门都要为重点项目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保证“十一五”时期工业领域投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实施上述重点项目,初步估算投资总额在5000亿元以上,必须加快地方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帮助重大项目落实建设资金。要探索建立“能源发展银行”和股份制民营投资公司等,留住山西企业自有资金。进一步推进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金融新产品,增加对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信贷规模,对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投资风险小,不需要国家综合平衡外部建设条件的大型建设项目,积极予以信贷支持。充分利用上市公司资源,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融资、项目境外融资、发行企业债券,提高直接融资能力。
(三)加快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工业园区建设水平,积极推进产业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