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仍处于“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和“爬坡上坎、负重前进”的关键时期。要完成党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解决“三农”问题任务艰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地区单位GDP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保护压力大;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弱小,库区产业空虚问题突出;在扩大就业,提供健康保障和确保公共安全等方面有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同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科技创新资源总量小,全社会科技投入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滞后,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强。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重大创新成果接踵出现,世界科技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生命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将为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和人类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许多国家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围绕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全国各省市纷纷作出了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决策。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的崛起给不同区域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今后15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目前,我们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国家把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二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把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为加快科技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提供了坚强的体制制度保障。三是直辖体制、三峡工程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我市争取更多国家资源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四是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既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也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新的更大的需求。五是企业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在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已具有较强的引进消化吸收能力,为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打下了基础。六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创新机制的初步建立,为有效集成军民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创新绩效提供了机制保障。七是科技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分享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提供了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奋起直追,经过15年的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辉煌的科技成就,实现科技强市和富民兴渝。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未来15年我市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重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我市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夯实基础,强化创新,突出应用,支撑发展。夯实基础,就是加强以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平台为重点的科技能力建设,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撑;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强化创新,就是把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把原始性创新作为提升科技水平的重要手段。突出应用,就是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整合科技资源,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撑发展,就是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二) 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7%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以上,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保持在全国前10位,专利授权量进入全国前12位,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基础。

  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进入全国前8位,专利授权量进入全国前10位,成为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

  经过15年的努力,在以下七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形成和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能力。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能源、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得到有效解决,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实现公共安全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转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交通、流通、金融、服务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

  --建成若干国内一流的研究开发、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平台,形成较为完备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

三、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



  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统筹安排,对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重点领域,是指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有一定基础、可能取得突破的技术群。确定优先主题的原则:一是有利于突破瓶颈制约,提高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有利于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利于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一) 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市耕地、水资源日趋紧缺,农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发展水平及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综合效益不高,食物安全、生态安全问题突出。因此,必须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