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央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围绕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坚持市场导向、适度超前、开放联合、双轮驱动和重点突破,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走有安徽特色的创新型崛起之路,建设创新型安徽。
建设创新型安徽,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奋力崛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首推力量。把自主创新作为重大战略,贯穿到各项工作和措施当中。以观念创新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速度,增强综合竞争力。
建设创新型安徽,关键要把握以下要点: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市场价值的实现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主要标准,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的紧密结合。
坚持适度超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把握国际国内科技发展的方向,以适度超前的新技术研究和应用为重点,加强适用技术普及推广和前沿技术原始创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坚持开放联合。广泛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主动融入长三角,走以我为主、开放联合的创新之路。
坚持双轮驱动。加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协调互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强科技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探索建立产学研结合和寓军于民的体制机制,激发和释放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
坚持重点突破。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突出“861”行动计划,提升重点行业和产业的竞争力;突出合肥、沿江和沿淮城市群,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突出优势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以人为本,鼓励全民创业创新,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具有安徽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合肥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基地;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0%以上;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较“十五”末下降20%;科技发展支撑条件明显改善,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初步建立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完备、运转高效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建设创新型安徽奠定坚实的基础。
到2020年,全省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合肥率先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建成若干国内一流、国际有重要影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力量,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关键技术自给率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科技综合实力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
第三节 总体部署
一是加强共性技术攻关,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组织实施优势产业提升、高新技术跨越、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发展4项科技行动,确定14个重点领域、下设40个优先主题,实施11个重大专项,力争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二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实施区域创新示范、技术创新引导、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4项科技工程,抓好一批市、县和乡(镇)创新试点,培育一批创新主体,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培养一批创新人才,夯实科技发展的基础。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创新环境。落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依法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实施专利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等政策措施,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新动力。
第三章 加强共性技术攻关,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确定若干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和重大专项,加强共性技术攻关。重点领域是指我省重点发展的产业和行业。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基础较好、有望取得突破的技术群。重大专项是指在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炼、筛选出的重大产品、工程和共性关键技术。
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和重大专项的确定原则:一是要解决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突破瓶颈制约。二是依托现有基础,加强联手互动,实现资源集成。三是坚持优势优先,突出我省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和优势学科。
第一节 实施优势产业提升科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