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的总体思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以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中心,认真贯彻实施统筹城乡发展这一重大方略,切实突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三大工作重点,以“三化”(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促“三农”,努力构筑产业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民增收,具有省会特色的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新格局,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年均增长4%;畜牧业和蔬菜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6%以上。
---“十一五”期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10万吨以上,蔬菜、水果总产量分别达到789万吨和51.8万吨,年均分别增长2.4%和4%;肉类、奶类、禽蛋、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55万吨、50万吨、55万吨、5万吨,年均分别增长5.5%、16.8%、2.2%、7.4%。
---主要农作物和畜禽品种全部实现良种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培训农民达到100万人次以上,农村非农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力比重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净增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平方公里;2010年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左右。
---“十一五”期间,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到2010年,初步建成与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高效生态农业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
---“十一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70元,年均增长8%;农村医、学、水、电、路等基本条件有较大改善,到2007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到2008年,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到2010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5%以上,部分乡村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区域规划布局。
加快农业布局调整,合理划分区域功能,“十一五”期间,我市将按“一圈、三带、七区”,构筑全市现代农业区域经济布局的新框架。“一圈”即围绕主城区,着力培植环城都市农业圈;“三带”即突出三大地域特点,重点建设南部山区、中部平原、北部沿黄三大农业经济带;“七区”即围绕一圈三带突出抓好环城都市农业、南部生态农业、平阴特色农业、沿黄滨河农业、黄河北高效农业、章丘现代农业、历城临港农业等七大经济特色区。
1.环城都市农业圈(环城都市农业区)。主要是新规划的主城区内及附近的乡镇。这一区域承担着扩展城市、美化城市、服务城市和对远郊经济的连接与辐射作用。在发展方向上,以推行集约化经营为目标,积极发展集劳动、技术、资金密集于一体的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创汇农业,努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业,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重点建设鹊山龙湖农业观光园等,既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鲜美的农产品,又为城乡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切实把近郊建成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都市农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