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域协调发展呈现较好势头。加快建设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以及沿海四条产业带,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区域共同发展取得新进展。在苏南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同时,苏中、苏北发展加快,部分指标增幅高于苏南。积极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向苏北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超过2000个,苏北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沿江开发投入力度加大,产业集聚加快,润扬大桥、南京三桥建成通车,岸线资源整合有序推进。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步伐加快,沿海产业带建设开始启动。
(四)改革开放继续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进展顺利,社会公益类和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改革开始启动。投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工作顺利展开。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税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农业税全部免征。民营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50.74万户和175.34万户,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增长60.4%。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稳步增长,外贸出口保持较高增速,出口产品结构继续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44.8%、46.1%。
(五)富民工程取得良好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在上一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76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超过1万亿元。就业形势进一步好转,新增城镇就业人数比上年继续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超过50万人。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6.8%、90.4%和97.9%,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全省实现城乡“低保”全覆盖,符合低保条件的125.6万城乡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
(六)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加大,科教、文卫、体育等事业取得新进步。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5%和55%。坚持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方针,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3.5%。文化产业化步伐加快,文化设施进一步改善。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业医疗救治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推行。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承办第十届全国运动会,获得了竞赛总分和金牌总数两个第一。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其他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新的成绩。加快建设绿色江苏,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较好的同时,还要看到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1)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体制不健全、机制不灵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强,城乡、区域间发展差距仍比较大。(2)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不快,高效农业还未形成规模,粮价下行压力与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并存,依靠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3)企业经营环境约束加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凸现,受此影响,企业出现销售受阻、库存增加、效益下滑的现象。同时,资金、土地等部分要素供给仍然偏紧,劳动力供给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4)开放型经济面临新的挑战。综合商务成本上升、周边引资竞争加剧,利用外资难度不断加大。汇率变化的不确定性、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国际贸易争端不断增多的趋势也加大了外贸出口难度。(5)社会发展存在薄弱环节。部分社会事业投入仍然不足,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教育乱收费和环境污染的现象反映比较强烈,在安全生产、企业改制和土地征用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还比较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