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实施农村实用人才1521培养工程”,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每年市级培训100名骨干型优秀实用人才、每个区县培训50名带动型优秀实用人才、每个乡镇培训20名新型农村实用人才、每个村重点培养1名示范型实用人才。
3.根据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要求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需要“实施新型农民现代化素质提高工程”。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一是加强农民的现代化思想素质提高的培训。通过开展社会公德、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文明水平,使其成为新型农民。二是加强农村科技推广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科技示范户,通过开展农村科技推广者的培训,辐射带动种田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努力使60%左右的农民得到并掌握一、二门技术。
(三)加强农村管理经营型人才和乡镇企业职工培训
1.加强对农村各类管理经营人才的培养,使农村各类管理经营人才普遍达到中专以上的学历水平。开展乡镇、村级领导干部和各类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对郊区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农产品营销类经营者、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管理和经营水平。
2.加强乡镇企业职工的培训,使大部分职工获得相应职业技能资格和等级证书,加强乡镇企业职工的岗前和岗位培训,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努力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工作质量和劳动效率。
(四)进一步加强郊区农民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
1.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服务组织和体系建设。每个区县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农民培训学校,每个乡镇办好一所成人学校,具备条件的村要办好一所农民文化学校。并重点加强师资力量、办学经费、设备设施的投入。通过建设,基本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农民教育培训的体系。按照乡镇成人学校和行政村文化学校达到标志性示范校标准,2006年重点加强50个乡镇成人学校,500个村文化学校建设。
2.建设一批规模较大、标准较高,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十一五”期间,在全市建立100个相对稳定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示范基地,使其能够实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长期不断的“动态培训”。2006年重点加强30个农村劳动力培训示范基地的建设。
3.要结合郊区农村发展的实际,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实训基地的建设;“十一五”期间在郊区建立一批产学研一体化的示范性科技培训实验实训基地,50个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示范实训基地;同时,要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师资库,编发并免费为农民培训提供教材和实训材料。
4.加强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和电视广播“村村通”工程。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媒体和文化宣传手段,加强对郊区农民的教育培训和文化学习。“十一五”期间,实现每个区(县)建有数字化交互式广播电视教育系统,每个乡(镇)建有可供农民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远程综合教育培训基地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地。2006年重点建设50个标准化场地。
四、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也是推进郊区城市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必须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一)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统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服务体系
1.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登记制度。凡具有本市农业户口男16-59周岁,女16-49周岁,有劳动能力和在二三产业有就业要求的人员,均可到乡镇社保所、村级就业服务站进行求职登记,纳入全市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各区县要对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建立培训信息卡和数据库,与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就业信息网对接,实现动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