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技术进步。以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为基础,以科学组织管理为手段,不断提高建筑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强化初步设计和建筑设计能力,拓展前期咨询和后期项目管理功能,确保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工艺、设备和主体工程先进、可靠,确保民用建设项目适用、经济。大力发展节约型、环保型建筑,禁止使用淘汰产品,着力发展系列化、标准化的建筑构配件,加大建筑部品部件工业化生产比重,完善生产供应体系,提高施工机械化生产水平。
深化改革加强监管。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建立市场形成造价机制。严格招投标机制,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改革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建设方式,大力发展劳务分包企业,以专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市场化程度。规范建筑施工用工行为,鼓励施工企业进行健康、安全、环境认证。施工企业要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按照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履行缴费义务。支持发展工程咨询服务体系,完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建筑市场监管和建设事业服务体系。┆
城乡区域篇
深入实施“一个龙头、三个突破、东西联动、城乡统筹、促强扶弱、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建设特色经济区,构建主体功能明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十章 构建布局合理的城镇格局
继续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半岛城市群都市连绵带,重点构建济南都市圈,加快建设鲁南城市带,促进中小城镇集约发展,形成大中小配套、功能特点突出、结构合理的城镇发展格局。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
东部优化发展,加快现代化半岛城市群建设。充分发挥汇集全省先进生产力的集成优势,以加快打造现代化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品牌为目标,突出“开放、融合、发达”的区域特色,深入实施以港兴区、园区带动、经济国际化和区域一体化战略,进一步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八市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实现要素快速聚集和高效组合,力争成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活力最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20000亿元左右,人均6000美元左右,城市化水平55%左右。加快半岛城市群发展,要把突出青岛龙头地位与加快突破烟台相结合,青岛要按照站在高起点、瞄准大目标、实现新跨越的要求,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外开放的重要基地、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加快沿胶州湾建设步伐。
中部加速崛起,加快济南城市圈建设。以加快突破济南为着力点,充分发挥产业、交通、文化和科技集成优势,进一步强化其核心城市的功能,建设带动辐射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的都市圈,建设和完善一体化交通网络,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放大产业集聚效应,扩大经济总体规模,促进中部地区加速崛起,成为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济南要围绕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发挥省会优势、发展省会经济、提升省会形象,加快发展高层次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资金密集制造业,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高新技术研发扩散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成为中部崛起的强大辐射带动源。其他城市要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搞好与周边地区和城市的产业整合,壮大经济实力。
南部强化开发开放,加快鲁南城市带建设。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五市,要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发挥资源、区位和开发潜力大的优势,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资源开发,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建成我省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商贸物流基地。济宁、临沂两市,要科学规划城市框架,有序扩大城市规模,提高经济和人口集聚能力,为构造城市圈奠定基础。加快突破菏泽,全面贯彻落实“三进两出”政策,加大8市帮扶8县的力度,重视和支持黄河故道综合治理开发,走出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突出规模效益,加快中小城镇集约发展。遵循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加快集聚。依托产业支撑,引导企业向城镇工业区集中,提高规模效益,择优培育一批中小城镇。依托区位优势,在重要工矿区、交通轴线、交通枢纽、旅游开发、商品集散地和大中城市,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小城镇。依托大中城市,建设一批卫星城镇。配套建设交通、通信、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强金融、文化、卫生等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和支撑条件。
坚持“三高”原则,加快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一是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继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确立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地位,重点城市规划要面向国内外,吸引一流专家和知名机构参与,确保城市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权威性。实行经济发展、人口集聚、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统筹安排、高度融合,使城市的发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二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市交通建设,区域中心城市都要提前规划建设高架、立交等市内高速通道和外环路;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等市要做好轻轨、地铁的前期论证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为都市圈的形成创造条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城市道路和公交线路网络,建立高效智能化的车辆调度系统、快捷的信息反馈系统和安全的救援保障系统。大型服务场所和住宅区都要搞好停车场的规划和设计,重点建设立体、地下停车场。统筹规划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设施建设,提高供给保障能力。三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严格依法治市。积极推进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推行特许经营制度,盘活城市资产,放开城市建设投融资市场、经营市场和作业市场。塑造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和生态形象,保护传统文化,搞好生态景观建设,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对老城、旧城要实行有序改造、保护性开发。
第十一章 构建城乡统筹的乡村发展格局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所在。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原则,完善统筹城乡的政策支撑体系,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显改善农村面貌,是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一是推进农业生产企业化。打破自给自足观念的束缚,积极支持和发展产业协会、技术协会、营销协会等新型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农产品深加工规模化发展和土地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推进乡村企业再创业,放手发展农村私营经济,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村企业向园区集中,提高产业集聚度,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加大特色资源开发整合力度,推动特色乡村经济规模化发展,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推进乡村建设城镇化。按照城镇建设的理念,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重点加大对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信息、能源、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力争到2010年,饮用自来水的村庄达到85%以上,实现村村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无线通信,村村有医疗卫生机构和文体娱乐场所,学校无危房,“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80%。三是推进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按照社区建设模式,遵循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以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优美为目标,编制新乡村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确保规划稳步实施。借鉴南山、西霞口、邱家等发展模式,通过村企合一,膨胀规模,以壮大经济实力带动农村社区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通过整合、联合,科学规划,引入外力,以加快开发带动农村社区发展;支持城郊农村加快旧村改造,集约利用土地,以城镇新城区建设带动农村社区发展,走新农村建设多元化发展道路。力争到2010年,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实现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30%以上农村建成环境友好、生活富庶、舒适的生态村。四是推进农村社会新风貌建设。大力加强农民教育培训,造就一代既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为农民创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文明乡村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农村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力争到2010年,全省80%的乡村基本达到文明乡村的标准。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结合点。继续认真落实“双30”的战略举措,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要增强吸纳人口、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能力,力争到2010年有20个以上的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并实现位次前移。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科学定位,因地制宜发展都市辐射型、外向型、资源加工型、主导企业带动型等特色经济。围绕为农业和农村服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发展潜力的地方,应以发展优势产业、培植龙头企业、为大企业配套为重点,通过招商引资、壮大民营经济、发展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特色制造业。
建立城乡统筹的政策体系。一是建立城乡统筹的财政和公共服务制度。进一步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省直管县”和“乡财乡用县管”改革,提高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逐步为农村提供城乡统筹的、公平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二是建立城乡统筹的户籍制度。以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稳定就业和定居为重点,降低进城门槛,逐步将现行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扩大至进城务工和定居人口,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省内居民自由选择居住地的人口登记制度。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统一城乡就业政策,形成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自由流动的劳动就业制度。四是加快改革土地征收、征用制度,完善土地征收、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第十二章 构建功能明晰的特色区域格局
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特殊地质资源条件、区域经济联系和分工为依据,加快建设海洋经济、黄河三角洲、鲁中南山地生态三个特色经济区,促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国土资源合理有序开发。
优化提升海洋经济区。密切把握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充分发挥我省区位、资源、科技的综合优势,突出港口建设、腹地开拓、结构调整、科技兴海和环境资源保护,加快“海上山东”建设。一是以港口经济为龙头,以临港工业和临港物流业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化港口运输体系,提高临港经济区的产业聚集度和带动能力,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临港物流基地。二是加快壮大海洋产业,重点突破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海洋化工、船舶工业、海洋生物技术产业、海洋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构筑高素质的海洋产业体系。三是发展海岛特色经济,加快开发海水资源、海洋油气和矿产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和海洋生态建设,维护健康协调的海洋系统,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使海洋经济与半岛城市群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全省经济的整体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产业布局合理、比较优势突出、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201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