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2、改革发展农村医疗卫生。建立健全以县为主,县、乡、村分级负责的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各级政府的责任考核机制,建立设施基本齐全、能够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本消除卫生服务空白村,抓好农村卫生服务120个项目建设,到2010年全部达到一级乡镇卫生院二级中心卫生院的标准,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农村卫生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积极稳妥地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在总结推广罗源县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力争2006年40%县(市)、2007年60%县(市)、2008年所有县(市)区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0%以上。

  3、积极发展农村文化、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等其他公共事业。加强乡村文化中心和文化站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医疗、教育、住房等救助为补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保障实际收入低于生活保障线的所有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建立农村低保困难群体医疗救助体系,建立健全以农民养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开展“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继续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步伐,健全和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4、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以政府投入补助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加强组织动员为纽带,逐步建立起有效保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到2010年建成145个农村客运站,完成381个行政村通达公路路面硬化建设1550公里,实现全市行政村通达公路硬化率达100%。加强山海协作,推动优势互补,互动发展。

  三、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引导农村集体企业改制成股份制和股份合作等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

  2、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创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制度,加快建立平等就业制度,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实行城乡一致的用工标准和社会保障政策。大规模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地方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定期向农民发布用工信息。加大对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集求职登记、信息发布、就业培训、职业介绍、招工手续办理、法律咨询服务等为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四、加强乡村规划建设

  1、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集中力量建设好8个县(市)城、13个全国重点镇及12个次中心镇、18个特色镇和省级试点村镇住宅小区,建设一批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小城镇和经济强镇,充分发挥其连结城乡的节点和纽带功能,鼓励县(市)区大力发展“飞地工业”,合理引导城区企业向郊县转移,引导民营企业向工业集中区集聚,增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承载能力。

  2、加强旧村改造、新村规划建设。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模式途径,搞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强化规划约束力,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的要求,以工业在园区、居住在镇区、生活在社区的现代农村发展新模式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着力解决乡村建设的杂、乱、脏、散等突出问题,建立健全乡镇建设管理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村重组整合,分期分批推进村庄整理,整治村容村貌。继续实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示范工程,做到垃圾等废弃物集中处置,生产和生活污水规范化排放,加大“一池三改”推广力度,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有机肥项目,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促进农村家居环境清洁化、家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2010年实现1000个左右的村基本富裕。

  五、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依法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和耕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深化林业产权配套措施改革,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推进水管、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水价和渔港设施产权等制度改革。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推广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探索实行灵活多样的抵押、质押等担保形式,建立农业保险体系。积极稳妥推进乡镇区划调整,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第四部分 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在发展中推进调整,在调整中促进发展,致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自主创新,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突出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强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推进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并举,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推进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现代化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交通信息中心;坚持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并举,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海洋经济强市。

  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以项目带动为重点,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提高制造业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提高能够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大项目在重点项目中的比重。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方向,加快促进产业集聚,重点培育形成一批支柱产业集群、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把福州建设成为符合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十一五”时期,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3%,2010年争取第二产业增加值达1253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4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200亿元以上。

  1、壮大三大支柱产业集群。积极对接珠三角、长三角及承接台湾地区制造业,加快引进台湾电子信息、机械等产业。充分发挥利用现有电子、以汽车及配件制造为主的机械、纺织等主导产业的带动效应,着力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2010年电子信息、以汽车及配件制造为主的机械、纺织三大支柱产业集群产值分别达1300亿元、1000亿元和500亿元,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5%以上。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马尾、福清和长乐等,实施“巩固中游、决战上游、拓展终端”的发展战略,着力发展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和网络软件、数字视听及家用电器、通讯终端设备、手机配件、显示器及新型元器件等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发展形成以6英寸、8英寸为主导产品的IC产业集群。重点建设晶圆、华映光电和飞毛腿新型显示器件及显示面板、迅捷光电、福建光合多媒体、福建上润智能执行器、福顺芯片封装测试等项目。

  --以汽车及配件制造为主的机械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闽侯青口、荆溪、福清等,重点发展以轻型汽车为龙头,以东南汽车、戴克汽车和八闽汽车为主体的汽车产品,以福耀玻璃、住友电装为主的汽车玻璃、汽车零部件等汽车配件产品,以特种用途漆包线为主的电气设备产品等,以马尾、连江、平潭、罗源造船基地为主的修造船舶制造等,积极争取建设成为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重点建设戴克、华擎发动机、东南汽车25家新配套厂、克莱斯勒整车组装、福建八闽汽车总厂改扩建、意大利特种车等项目。

  --纺织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长乐等,化纤产业重点开发功能化、差别化等高附加值环保纤维,发展具有吸湿排汗功能的涤纶纤维、纳米抗紫外线纤维、黑色纤维、远红外保健功能纤维、可降解粘胶纤维等产品,建成国家级化纤原料基地;棉纺产业重点开发涤棉、棉涤、纯棉、功能性纱线和面料,巩固福建省最大的棉纺生产基地及全国三大百万纺纱基地之一的地位;织造产业主要发展经编业和纬编业,生产各种针织面料、高弹氨纶提花织物、纺真丝、提花装饰布、产业用布等;染整产业重点引进和应用高新适用技术,大力发展染整高新产品,促进工艺、技术、设备以及染化料、助剂的配套发展,形成纺、织、染、服装的一条龙开发;服装产业重点提高服装企业自主设计开发能力,建立规模化的服装生产基地,力争培育10个以上福建名牌和1-2个中国名牌。重点建设金纶石化二期、力恒锦纶、鑫磊化纤、华亚纺织三四期、FDY锦纶长丝等项目。

  2、提升优势传统特色产业集群

  --食品产业集群,食品原料加工业以提高粮油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为主,面粉产品加工向等级粉、专用粉方向发展,植物油加工向精炼油方向发展;水产品加工业要着重提高保鲜率和原料加工率,向精深方向发展,开发功能性食品等新产品;保健及绿色食品业开发海洋食品,加大对螺旋藻系列产品的开发力度;发展蔬菜冷冻加工、果品及食用菌加工和果蔬饮料及茶饮料加工等;发展速冻食品、方便食品及休闲食品业等。力争到2010年创造中国名牌2个以上,福建名牌10个以上,食品产业产值达300亿元。

  --冶金产业集群,发挥深水良港多,交通条件优越优势,推进大型钢铁项目在沿海布局,在加快现有钢铁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积极引导下游相关产业向集群化发展,重点依托吴航钢铁、德胜镍业、福清南铝三期、鑫海冶金二三期、亿鑫钢铁二期、三金不锈钢二期、南方铝板带加工基地、可门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等项目。2010年冶金产业集群产值达300亿元。

  --塑胶制品产业集群,以福清、晋安为主,以明达塑胶、亚通塑胶、振云塑胶等为主体,重点发展塑胶管材、显示器外壳、玩具塑胶和日用塑胶制品,建设生态塑胶工业集中区和大型塑胶产品、原料供应专业批发市场,巩固全国最大的沙滩鞋及鞋材出口基地地位,力争建成全省塑胶产业集群技术开发基地、全国最大的塑胶管材生产基地。力争到2010年创造1-2个中国名牌,10个以上福建省名牌,争创“中国管材之乡”区域品牌,建材产业集群产值达250亿元。

  --工艺美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闽侯竹木铁件工艺品、漆器、木根雕、仿古家具,晋安寿山石雕、软木画、木雕,市区珠宝首饰、旅游纪念品、传统工艺品等三大生产基地。力争到2010年创造2个中国名牌,工艺美术产业集群产值突破200亿元。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合提升国家级科技园区,强化各园区产业定位和功能分工,建立高新技术产业主体区,带动各科技园区协调发展,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向科技园区集中,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基地。“十一五”期间,在积极扶持电子信息支柱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软件、光机电一体化、医药化工、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额的30%以上。

  --软件产业,以福州软件园为依托,以发展应用软件为基础,鼓励自主创新和新技术跟踪,优先发展嵌入式软件和系统、信息系统安全系列软件产品组件、信息化及其推广应用软件、大型公共数据软件等。促进软件人才集聚,塑造一支结构合理的软件人才队伍,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软件产品,培育若干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软件企业集团。2010年软件园技工贸总收入达100亿元。

  --光机电一体产业,重点发展以晶体光学材料及器件、光学级石英晶体材料及器件、半导体激光器件、光纤通讯器件及微光学器件、新型光显示器件、小型化固体激光器等新型光电子元器件为基础的光电子技术产业;发展以激光治疗设备、激光美容术设备、光电医学诊断装置等医学光子学为基础的医疗光电子技术产业;发展主动照明式日夜两用型监控电视摄像系统、图象识别光电系统等为主的光学与光电子技术产业等。

  --医药化工产业,医药产业重点开发新型化学原料药、新型化学药制剂、现代中药,开发生物制药,研发免疫抑制剂,重点布局在江阴,并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化学原料药科研开发基地;化工产业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球形高氯酸氨、节能环保涂料、代替高毒有机磷杀虫剂新农药产品、石化产品后加工等。重点建设罗源BOPP项目、膜分离OB氧项目、丽珠得乐棒酸、对苯二甲酸、建滔15万吨甲醛等项目。到2010年培育1-2个中国名牌或全国驰名商标,医药化工产业产值达260亿元。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