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有组织、有计划地由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心理活动课和开设专题心理讲座;也可由班主任利用班会课时间开设心理活动课。
重视开展个别心理辅导,由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定期分析学生心理状况,对个别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或障碍。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要及时送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治疗。
要通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相关的德育课程的作用,在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课、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及至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注重情感、志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由学生组成心理信息员队伍,接受专门的心理培训,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心结,随时记录周围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将情况反馈给心理健康教师,以便进行适时的个别辅导。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集体活动,组织学生投身社会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之中,特别是一些力所能及的工、农、社会公益服务等社会基本活动,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团队精神,使一些孤独、郁闷、焦虑的心理困扰在集体活动中得到及时化解。
四、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互动机制。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是第一任老师,也是第一责任人。正确的家庭教育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必要前提。各中小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完善家校联系制度,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努力形成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各中小学都要举办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要举办1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面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学会科学的教养方式,营造民主和睦的家庭教育环境。要广泛开展亲子活动,组织家长主动加强与孩子心灵沟通。
五、 加强执行力建设,狠抓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
加强行政执行力,是大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市区教育局和各中小学校要按照文件要求,狠抓工作落实。要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一名校级领导担任组长,学校德育部门具体负责,教务处、共青团、少先队共同参与,组织、协调和指导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在职教师要全员抓,形成明确职责、层层落实的责任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督导,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情况通报制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条件达不到要求的,不能评规范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