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五”人才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加大人才教育培训力度。
加快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和教育发展支撑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积极推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普遍提高我省全民受教育水平,促进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
1、巩固优化国民教育体系。按照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围绕建设创新型社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强化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努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段和学前三年教育。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重点抓好农村教育,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支持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若干省属高校创建国内一流大学,把大学办成优秀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直接为我省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前沿学科专业建设,建立高等教育培养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有效机制。促进高等教育的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吸引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落户我省,增强高等学校培养和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大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健全多层次的职业教育网络,全面实行“双证制”教育,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的结合,建设资源共享、运转良好、中高职结合的现代化实训平台,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在全省各行业、各类人才中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开展全员教育培训,提高全民知识和技能水平。加强科普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促进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加快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推动终身学习全民化、制度化。广泛开展学习型组织特别是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活动,为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逐步确立以学习者个人为主体、用人单位充分支持、政府给予必要资助的终身学习保障机制。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
3、建设具有我省特色的人才培训基地。根据我省产业布局和区域的功能定位,整合培训资源,建设好一批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人才培训基地。适应人才国际化和加大出国培训力度的需要,建设好高级人才外语强化培训基地、国际化高级人才境内外培训基地。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建设好一批高质量的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培训基地。适应市场对紧缺急需人才的需要,建设好一批企业与高等学院、科研机构合作培训基地。适应城乡统筹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建设好一批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
(二)大力推进人才制度创新。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以激发活力为导向,创新人才资源开发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制度体系。
1、深化用人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进一步深化党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行和完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等方式,不断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预告、差额考察等制度,改进干部考核方法,加大干部交流力度,进一步优化党政干部队伍结构。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和辞职制,加快建立党政干部的正常退出机制,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加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力度,研究建立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注重培养、选拔并合理配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认真贯彻落实《
公务员法》,建立和完善公务员管理配套政策法规。研究制定省级机关从基层选拔公务员的办法,以及聘任制公务员的公开选聘意见。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以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与聘用制度相适应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方式,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新进人员逐步实行公开招考制度,并实行人事代理。积极稳妥地推行中介服务类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做好人员分流安置工作。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特点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坚持市场配置和组织选拔相结合,创新选用方式,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公开招聘和人才市场选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