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强宣传
根据行动实施的不同阶段和具体要求,制定宣传方案,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组织新闻媒体宣传农业产业化、一村一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宣传实施行动的重大意义、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提升行动促进“三农”发展的典型经验。通过典型宣传,示范带动,推进行动深入开展。
七、责任分工
按照任务落实到司局、工作落实到处室、责任落实到人的原则,确立责任分工。
(一)负责人
危朝安副部长、张玉香总经济师。
(二)牵头单位
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责任人郑文凯,第二责任人黄连贵;乡镇企业局,责任人甘士明,第二责任人王秀忠。
(三)工作分工
1.发展农业产业化。责任单位为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农业产业化处;办公厅部长办、政法司产业政策处、市场司市场发展处、计划司投资处、财务司专项资金处、科教司引进开发处、种植业司粮油处、畜牧业司行业发展处、农垦局经济贸易处、渔业局政策法规处、农研中心产业与技术研究部参加。
2.推进一村一品。责任单位为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农业产业化处;办公厅部长办、人事司人才工作处、政法司产业政策处、市场司市场发展处、计划司资源区划与开发处、财务司预算处、国际司综合处、科教司教育处、种植业司经济作物处、农机化司监督管理处、畜牧业司行业发展处、兽医局综合处、农垦局经济贸易处、乡企局产业指导处、渔业局养殖处、农研中心产业与技术研究部参加。
3.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责任单位为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农民专业合作处;办公厅宣传信息处、人事司机构编制处、政法司法规处、市场司市场发展处、计划司投资处、财务司专项资金处、科教司引进开发处、种植业司行业发展处、农机化司监督管理处、畜牧业司行业发展处、农垦局经济贸易处、渔业局政策法规处参加。
4.推进农产品加工相关工作。责任单位为乡企局农产品加工处;乡企局政策法规处、规划统计处、农产品加工处、产业指导处、科教质量处、渔业局市场加工处、乡镇企业发展中心参加。
附件7:
循环农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
发展循环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比较效益的重要途径。为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循环农业促进行动。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方向,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中,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发展领域,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依靠政策手段、市场机制和科技支撑,引导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开发可再生能源,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加快建设生态家园,推进形成“资源 产品 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循环农业促进行动,普及应用节约型农业新技术,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畜禽粪便,明显降低生产成本,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有效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开发农业生物质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切实保护草原、渔业资源及野生植物资源,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构建循环农业科技支撑和政策扶持体系。
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新增户用沼气1 800万户,全国沼气总量达到4 000万户;发展养殖场沼气工程4 000处;建设乡村清洁工程示范点1 500处。全国秸秆青贮数量达到2.5亿吨,氨化数量达到6 000万吨;建设200个秸秆养畜示范点;建设100个秸秆气化和固化成型示范点。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化肥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农药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在北方旱作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6 OOO万亩。全国40%的可利用草原实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治理“三化”草原累计达到16.5亿亩,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3亿亩,累计建设草原围栏15亿亩;年增殖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苗种数量达到200亿尾(粒)以上,建设一批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率达到60%以上。建成10 000个良性循环的生态新村,使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推广应用节约型农业技术,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过度投入,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面源污染,实现清洁生产;推进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营造生态家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路子。
(二)拓展延伸农业功能
积极拓展和丰富农业发展的外延和内涵,增强和发挥农业的食物营养、工业原料、就业增收、生态保障功能。大力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开发利用新燃料、新饲料、新肥料、新材料;因地制宜发展甘蔗、甜高粱、甘薯、木薯等能源作物。发展以沼气管理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物业服务。在大中城市郊区引导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发挥农业文化休闲功能。
(三)促进资源持续利用
加强耕地资源的保育,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扩大保护性耕作实施规模,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和改善耕地质量;加强草原生态建设保护,实施退牧还草,建设草原围栏,改良草原,使严重退化区、生态脆弱区和重要江河源头的草原植被有所恢复;实施禁渔区、禁渔期制度,建立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实现重要渔业资源的恢复与增殖;从原位保护、异位保护、开发利用等环节,加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强化外来有害入侵生物防治,使外来生物入侵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着力解决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源作物培育扩繁、土壤污染修复、节约型农业等循环农业的关键技术,总结建立不同经济生态类型区农村沼气、乡村清洁工程、生活污水净化、养殖场沼气工程等技术模式。加强对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农户的循环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发展循环农业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四、工作措施和重点项目
(一)推进废弃物循环利用
1.普及农村户用沼气。以“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主要内容,并引导农民进一步进行改路、改水、改院。在北方适宜地区建设“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在南方适宜地区建设“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在牧区与围栏建设结合,推广“两池(沼气池、青贮池)两灶(太阳灶、省柴节煤灶)两棚(暖圈棚、蔬菜大棚)”模式。
2.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以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重点,建设沼气发酵池、原料处理设施、沼气沼渣沼液利用设施,形成养殖清洁化、废物资源化、种植生态化的生态农业模式。
3.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水向肥料、饲料、原料的资源转化,集成配套节肥、节水等实用技术,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推广秸秆覆盖还田、秸秆快速腐熟还田和机械化还田技术。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从源头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4.建立乡村物业服务站。按照国家投入引导、资产集体所有、方式灵活多样和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以村为单元,建立物业管理站,由专人收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秸秆等废弃物,并负责沼气、垃圾处理、污水净化等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服务。
(二)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
1.积极稳步发展能源作物。组织全国适宜能源作物利用的边际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开展能源作物品种选育。按照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利用荒山、荒坡及盐碱地等土地资源,稳步发展甘蔗、甜高粱、木薯、油菜等能源作物,建设能源作物扩繁和生产示范基地。
2.稳妥推进秸秆气化、固化。在秸秆集中分布区域,尤其是机场周边、高速公路沿线等地适度建设秸秆气化工程。以农村居民炊事和取暖为重点,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秸秆生物气化技术,开展秸秆固化成型的试点示范。组织完善秸秆气化、固化工程标准和规范,引导建立企业化运行管理机制。
3.积极推进秸秆养畜。加快秸秆饲料开发,着力开展秸秆饲料开发利用的技术研究,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微贮、氨化利用等实用技术,实行秸秆过腹还田,推进秸秆养畜的发展。
(三)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
1.推广节肥技术。推广化肥合理使用技术,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增施有机肥。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与服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化配置肥料资源,合理调整施肥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
2.推广节药技术。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实行统一防治、承包防治等措施,进行病虫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提高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用量。
3.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在旱作农业区建设集雨补灌设施,推广覆盖集雨种植、水肥一体化、坡地经济植物篱、抗旱坐水种、膜下滴灌等旱作节水技术,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缓解资源型缺水的紧迫状况和季节性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
4.推广农业节能技术。加快省柴节煤灶(炕)的升级换代,加强太阳能、风能和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广节能型太阳能蔬菜大棚及畜禽舍技术,高温和高寒地区推广地热交换降温或加热系统,大力发展节油、节电、节煤等农业机械和渔业机械技术,降低农业装备耗能。积极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节能建筑,在制砖、水泥、炼焦、铸造等行业,加快低效高耗产品的淘汰更新,推广应用高效节能产品。
5.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环京津地区以及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等风沙源头区,实行免耕或少耕,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通过深松少耕、地表覆盖、增施有机肥,大幅度减少地表径流和无效蒸发,增强抗旱节水能力,以抑制北方旱区农田土壤扬尘,治理农田风蚀和水土流失。利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推广免耕播种,改翻耕控制杂草为喷洒除草剂或机械表土作业控制杂草。
(四)加强农业资源保护
1.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推行草原家庭承包经营、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推广舍饲圈养,转变生产方式;在重要草原地区实施草原围栏、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和饲草料基地建设;强化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促进草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草原防火和鼠虫害防治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在主要海区、江河流域等重要渔业水域,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坚持并不断完善禁渔区、休渔期制度,增殖渔业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3.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开展我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建立畜禽遗传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对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品种实施重点保护,对濒危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畜禽资源保护体系;加强畜禽遗传资源开发利用,建立资源开发利用自主创新体系。
4.加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在农业野生植物丰富地区和生态脆弱区,开展农业野生植物物种资源普查,建立一批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和草原自然保护区,对濒危野生植物物种进行抢救性收集保存,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性状鉴定评价,标记、定位、克隆一批优异功能基因。
5.加强外来有害入侵生物防治。开展外来有害入侵生物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对重点区域的外来有害入侵生物采用生物、物理、化学防治以及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集中灭除,防止外来有害入侵生物的扩散和蔓延。
(五)强化科技支撑
1.加强技术研究。组织实施好农田污染防治、基因资源与种质创新、生物质能开发等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加强对循环农业的科技攻关。依托农业行业科技专项,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源作物培育、土壤污染修复、节约型农业等实用技术研究,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简单便捷的适用技术。
2.总结区域性技术模式。抓紧对现有成熟的循环农业技术进行总结提升,筛选出针对不同经济条件和生态类型的实用技术和模式,研究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循环农业促进行动技术指导员制度,支持发动科技指导员和示范户实施循环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
3.强化监测预警能力。完善以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为龙头、农业部农业遥感区域级分中心和省级农业资源环境监测站为网络的监测体系,提高农业资源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大中城市郊区、重点水源保护区等不同功能区,建立一批农业资源环境的定位监测点,及时掌握农业资源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加强渔业资源环境保护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污染事故多发区域、重要水生生态敏感区、主要江河湖泊及周边养殖水与环境的水生生物监测和检测能力建设,定期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六)抓好试点示范
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大中城市郊区、重点水源保护区、草原生态脆弱区等不同功能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市整体推进,开展循环农业试点示范。“十一五”期间,以河北邯郸、山西晋城、河南洛阳、湖北恩施等10个地、市、州为重点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区;以自然村为单元,以沼气项目、乡村清洁工程等为重点,建设10 OOO个自身良性循环的生态新村。在地、市、州范围内,出台扶持发展循环农业的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采取循环农业技术。示范村重点建设农村沼气,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小水电等清洁能源;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集成配套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地、节种等节约型技术;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对农民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建设科技书屋,推进“三电合一”;以自然村为单元,建设以农户为服务对象,以垃圾、污水收集处理,水、电、气综合维护为重点的乡村物业站,发展乡村服务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五、2007年重点工作
(一)发展农村沼气
印发《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0)》,推动地方制定本地建设规划;组织实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中央投资补助建设260万户以上;争取配套实施沼气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扶持建设一批基层服务网点;继续组织实施养殖场沼气工程示范建设项目,建设38处示范工程;完成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生态家园项目年度任务。
(二)实施乡村清洁工程
制定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技术规范,总结出一批建设模式;以村为单位,整合现有项目,建设500个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
(三)建设生态校园和生态军营
会同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好“生态校园”试点建设;会同解放军总后勤部探索开展“生态军营”试点建设。
(四)开发生物质能源
制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开展生物能源发展战略研究;组织开展生物质资源调查;开展甜高粱、甘薯、木薯等能源作物品种选育;与中石化等国有大型能源企业合作,建设能源作物和生物燃料生产示范基地。
(五)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发展秸秆养畜,建设示范项目47个,全国秸秆青贮数量达到1.85亿吨、氨化数量达到5 600万吨;补助建设不同类型秸秆气化和秸秆固化成型示范点。
(六)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1亿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应用面积5亿亩以上;建立有机质提升生态补偿试点;实施农药替代项目,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淘汰落后施药机械;实施旱作节水示范项目,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建立3个万亩示范区;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推广免耕、少耕、地表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面积2 500万亩以上;编制太阳能利用技术规范,向农民推荐一批太阳房建设图集;实施藏区温暖工程,为农民补助建设6.5万台太阳灶,1.2万个生物质炉,在292个无电村建设太阳能光伏科技书屋。
(七)加强草原生态保护
组织实施退牧还草工程8 000万亩(包括禁牧休牧轮牧),补播2 400多万亩;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建设200万亩,棚圈建设100万平方米,购置饲料机械15 000多台。建设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和草原防火指挥中心6个,草原防火站10个,组织建设草原防火隔离带3 000公里。鼠虫害防治面积1.3亿亩。
(八)加强渔业资源保护
开展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监测面积达到3亿亩;继续实施海洋伏季、长江春季禁渔制度,养护渔业资源,增殖苗种超过100亿尾(粒)。
(九)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
在19个省区开展我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和监测;加强3个国家级畜禽基因库建设,对31个重点品种资源进行保护,对个别濒危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
(十)加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
新建9个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点);启动实施GEF(全球环境基金)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项目;开展濒危野生植物物种抢救性收集保存和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性状鉴定评价。
(十一)加强外来有害入侵生物防治
开展外来有害入侵生物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实施“十省百县”外来有害入侵生物灭除行动,治理面积1 000万亩以上。
(十二)加强技术支撑
组织实施农田污染防治、生物质能源开发等科技支撑项目;争取行业科技投入,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源作物培育、土壤污染修复等循环农业技术研究;筛选出针对不同经济条件和生态类型的实用技术和模式,并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组织开展重点地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部成立行动工作组,负责整个行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各省区市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工作责任,确保工作质量。
(二)创新工作机制
加强政府引导与支持,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农民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积极性,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将现代物业管理引入示范村,探索村民自主管理、专人经营、受益者付费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