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关于实施发展现代农业重点行动的意见

  三、主要任务
  (一)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实现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的目标,确保耕地面积稳定在18亿亩以上,基本农田稳定在15.89亿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8亿亩。通过拓垦改制,适度增加东北稻区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水稻面积,合理恢复湘鄂赣粤桂等地的“单(季稻)改双(季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土肥新技术集成转化示范基地和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建设为依托,加快耕地质量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和土肥新技术推广,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全面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力争到2010年有2 000万亩中产田的基础地力提高1个等级,亩产增加200斤以上,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0亿斤。大力开展农田节水活动,通过推广灌溉节水、旱作节水、生物节水等科学用水措施,使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
  (二)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继续加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介和主体培训力度,通过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科技到户率、到位率,使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率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53%以上。一是加强超级稻研究与推广。重点培育适宜不同生态条件的超级稻新品种,研究超级稻配套技术及集成与示范,按现有品种的适宜区域和生产实际,将推广目标具体细分到华南、东北和长江流域。二是实施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以四大主要农作物为重点,对综合性状好、增产幅度大的超级(超高产)新品种(新品系、新组合),品质优良的专用新品种(新品系、新组合)以及高效栽培技术开展组装集成和生产性试验示范,加速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大规模生产应用。三是实施“948”引进计划。积极引进国外优异育种资源,创新育种材料和方法,集成现有育种资源和技术进行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新品种的选育和示范推广,为中长期粮食安全提供后备品种和支撑技术。四是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在粮食作物主产区以地市为单位,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科技入户工作。2007年我部将动员组织10 000名基层科技推广人员,深入全国201个示范县和农场,培育20万个农村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400万农户,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0%以上。
  (三)加强物质装备能力
  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扩大农机购置补贴的范围和规模,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办法和补贴机制,实行农机农艺结合,向优势农产品集中产区倾斜,向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倾斜。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适合不同类型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农作物秸秆饲用加工利用技术、薯类生产机械化技术、高效低污染植保机械化技术和农机节能技术。通过试点示范,扩大推广范围,逐步实现普及应用,力争“十一五”期末,全国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十五”期末的36%提高到45%。
  (四)增强抗御风险能力
  通过植保工程及财政支持项目实施,加强病虫鼠害监测预报,加大综合防治力度,把生物灾害损失由目前的8%减小到5%以内。同时,要通过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把自然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五)强化政策落实力度
  着力抓好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等项目的实施,扎实开展优粮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和沃土工程等项目建设。一是规范项目运作。科学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完善项目管理制度,把项目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二是提高政策科技含量。加强政策落实与科技推广的有效结合,开展科技宣传、培训和指导,完善良种补贴与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订单生产和种子基地“四挂钩”的运行机制。三是加强项目监管。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办法,加大重点项目抽查,探索开展项目效能监督,确保政策效益的充分发挥。
  四、工作措施和重点项目
  以扶持粮食稳定发展的政策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大基本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确保增强行动目标的实现。
  (一)加强种业体系建设,推进良种良法配套
  1.种子工程。重点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新品种选育改良、品种试验、良种繁育推广、种子质量监督体系五方面的建设。“十一五”期间,规划总投资30亿元,年均5亿元左右。
  2.优粮工程良种育繁项目。重点加强13个粮食主产区良种育繁项目建设,包括良种繁育基地、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以及区域创新中心等项目。
  3.良种推广补贴。稳步扩大小麦、玉米、大豆良种补贴规模,力争普及水稻良种补贴。积极推进优良品种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推进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粮食单产水平;通过项目实施,构建良种补贴长效机制。
  4.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和示范,强化种子质量控制与管理,提高良种覆盖率。全面推进南繁基地及种子检测检疫管理,推动优质高产能力创建,狠抓专家指导、技术培训及品质抽样检测等工作,加快优势农产品粮食作物新品种推广步伐。
  (二)加强工程与农艺措施结合,推进耕地质量建设
  1.沃土工程。选择工作基础较好,技术路线成熟且具有示范性的区域先行启动。重点安排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及中产田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开展2 000万亩中产田质量建设,建设8个土肥监测区试创新中心和307个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初步构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体系。
  2.优粮工程标准粮田项目。在13个主产省484个县(场)范围内,重点加大标准粮田项目储备和建设力度,计划建设70个标准粮田项目,中央投资约5亿元。
  3.测土配方施肥。进一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范围和规模,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在粮食作物上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项目补贴资金专项用于取土测土、田间试验、配方制定、仪器设备、数据库建立、地力评价和组织管理等补贴。
  4.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继续实施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在南方粮食主产区重点示范推广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模式,开展墒沟埋草耕作培肥技术模式试点;在北方部分地区开展田间催腐剂堆肥技术模式试点。
  (三)加强生物灾害防控,降低灾害损失
  1.植保工程。重点建设国家、省级农业有害生物监控中心(分中心)以及全国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十一五”期间,使全国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平均每100万公顷达到10个。
  2.优粮工程病虫害防控。进一步加强13个主产省区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同时扶持东北玉米螟、南方及西南扑食螨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
  3.重大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治。全面开展蝗虫、水稻“两迁”害虫、小麦锈病、棉铃虫等重大病虫以及小麦1号病、苹果蠹蛾等重大植物疫情的监测工作,落实各项应急防治措施,建立重大植物疫情三大阻截带,确保将重大农作物病虫灾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4.加强农情调度和防灾减灾。加强灾情监测,坚持主汛期值班制度和重大灾情随时上报制度,及时收集、分析、反映灾情信息。根据灾情,适时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时派出救灾工作组或专家指导组,积极协调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完善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及时调剂调运救灾备荒种子,帮助指导各地做好抗灾救灾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动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的开展。
  (四)加大农机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生产装备水平。进一步稳定、完善、强化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力争2007年在重点补贴大中型拖拉机、耕作机械等6大类机具的基础上,将血吸虫病重点防治地区开展“以机代牛”工作所需的小型农机具,以及牧区打草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节水农业机械纳入补贴范围,适当提高大型农机具的补贴标准,将补贴规模扩大到12亿元。
  (五)加强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争取新的投资渠道,强化粮田设施建设。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科学利用进出口和轮换吞吐,稳定粮食市场价格。进一步完善粮食重点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
  五、2007年重点工作
  (一)主攻优质高产
  开展粮食优质高产普及化活动,重点联系13个粮食主产省(区)和2006年受我部表彰的200个粮食生产先进县,建设400个优质高产创建示范区。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水稻免耕抛秧、超级稻、精确定量栽培以及机育插秧、小麦氮肥后移和精量半精量播种、玉米覆膜及增密、大豆垄三栽培和窄行密植等10项增产增效技术,力争粮食单产提高1个百分点。充分发挥超级稻生产技术增产作用。
  (二)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
  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服务体系建设,合理运筹施肥比例,科学配置肥料资源,提高科学施肥技术的到位率、覆盖率、贡献率。2007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农场)1 000个以上,免费为1亿以上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示范区面积达到5亿亩以上,其中施用配方肥2亿亩,配方施肥建议卡和施肥技术指导入户率达到9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亩节本增效25元以上。
  (三)推进耕地质量建设
  通过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使项目区农民亩增施有机肥料数量800~1 000公斤,主要粮食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利用率由目前的39%提高到44%,绿肥种植面积由去年的8 000万亩增加到9 000万亩。通过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培肥改良中产田耕地,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四)加强农田节水工作
  通过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实施,强化农田节水设施建设,加快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节水高效农作制度,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2007年,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各设立1个万亩示范区,大力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使项目区亩增产粮食25公斤以上。
  (五)加强生物灾害防控
  突出抓好重大病虫、重点区域和重要季节的防控工作,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蝗虫、小麦条锈病等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和重大植物疫情为防控重点,进一步加大重大农业生物灾害的监测力度,加强源头治理和阻截带建设。2007年要进一步加大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建设力度,全面推广电视预报,提高测报准确率和预报入户率;大力发展多元化植保专业防治组织,实现重大生物灾害的统防统治、联防联控;加强“两迁”害虫、小麦条锈病、蝗虫的源头治理;同时,在东南沿海、东北沿边和新疆、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启动三条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防止小麦1号病、苹果蠹蛾等重大植物疫情的传入和扩散。
  (六)促进粮食产业化
  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粮食转化增值。
  六、保障措施
  (一)整合力量
  继续坚持部粮食生产联席会议和部领导粮食生产联系点制度,整体、协调推进工作。明确各省区市的任务和责任,确保行动开展扎实有效。健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小宗粮豆和马铃薯专家指导组,发挥专家咨询、指导、培训的作用,使行动开展更加科学和规范。
  (二)细化实化工作措施
  制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工作月历”,每项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定期进行检查和通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三)建立绩效评估机制
  组织专家研究制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体系、粮食优质高产创建活动考核验收与奖励办法。结合每年的粮食生产先进县和粮食生产大户表彰,将开展行动的绩效作为表彰的重要考核内容,对粮食优质高产先进单位和个人实行奖励,充分肯定并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七、责任分工
  根据工作措施和要求,落实任务到司到事业单位,责任到处室到人。
  (一)负责人
  范小建副部长、薛亮总经济师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种植业管理司,责任人陈萌山,王守聪协助。负责牵头制定实施方案,协调并督促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组织开展绩效评价等。
  (三)工作分工
  1.主攻优质高产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王守聪、农垦局李伟国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谢建华,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粮油处、种子处、行业发展处、财务司专项资金处、科技教育司推广处、农垦局农业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食作物处、经济作物处等单位有关人员负责。
  2.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胡元坤、财务司王正谱、农机化司刘恒新、农垦局李伟国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栗铁申,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耕地肥料处、行业发展处、财务司专项资金处、农机化司科教处、农垦局农业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技术处等单位有关人员负责。
  3.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胡元坤、发展计划司周应华、农机化司刘恒新、农垦局李伟国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栗铁申,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耕地肥料处、行业发展处、财务司专项资金处、发展计划司行业发展一处、农机化司科教处、农垦局农业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质量监测处等单位有关人员负责。
  4.加强农田节水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胡元坤、发展计划司周应华、财务司王正谱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栗铁申,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耕地肥料处、行业发展处、发展计划司发展计划处、财务司专项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农业技术处等单位有关人员负责。
  5.加强生物灾害防控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王守聪、财务司王正谱、发展计划司周应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钟天润和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杨永珍,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植保植检处、行业发展处、发展计划司行业发展一处、财务司专项资金处、农机化司监管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测报处、病虫防治处、农药与药械处、植物检疫处、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监督处、生测室等单位有关人员负责。

  附件2:
健康养殖业推进行动实施方案

  发达的健康养殖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为尽快把畜牧水产业建设成为大产业,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健康养殖业推进行动。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化科技支撑,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加快推进优势畜产品和水产品产业带建设,推行健康养殖方式,严格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高畜牧水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有保障的现代养殖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总体目标
  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奶牛单产水平增加200公斤,主产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明显改善;饲料产品合格率达到92%以上,4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实施禁牧、休牧和轮牧措施,草原植被逐步恢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010年,基本完成全国县级以上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编制和公布工作,规划养殖水面滩涂养殖证发证率达到90%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达到1 000个以上,培育养殖渔业科技示范户10万户以上;主产区水产良种繁育和水生动物防疫体系明显改善,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率逐年降低,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养殖产品药残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优势畜产品和水产品产业带建设
  加快产业带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畜产品和水产品优势产区。大中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畜禽种业、畜产品加工业和观赏、垂钓、旅游、餐饮等都市休闲渔业。东部沿海地区加强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发展外向型畜牧业,渔业优先发展优势出口水产品养殖,做大做强优势出口产业。中部地区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推进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发展淡水养殖产品精深加工。西部地区稳步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东北和西北地区重点建设特色渔业、冷水性渔业和低耗生态型、节水型渔业。
  (二)调整养殖模式
  1.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畜禽养殖小区严格管理制度,规范饲养方式,实行统一的良种繁育、饲料供应、疫病防治、饲养管理和市场销售服务。
  2.组织健康养殖模式示范。对养殖池塘进行标准化、规模化改造,鼓励发展各类生态养殖,总结出3~5种行之有效的健康养殖模式。积极争取财政等部门支持,对健康养殖模式进行示范推广。
  3.抓好实用技术推广。通过实施生猪、奶牛和水产等科技入户项目,加强以配种员、养殖户为重点的农民培训;重点推介对虾、罗非鱼等主导品种和水质调控、无公害养殖等主推技术,促进良种良法的普及和推广。
  (三)发展畜牧水产专业合作组织
  1.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运用畜牧水产养殖业支持项目鼓励畜牧水产养殖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的发展,加强引导,促进养殖者自律机制的形成。
  2.完善加工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扩大订单生产,提高合同履约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吸纳农户参股,促进农户稳定增收。
  3.推进专业合作组织生产产品的品牌化。在对专业合作组织生产方式和健康养殖技术进行重点推广的基础上,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创立品牌,提高专业合作组织的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生产环节监管
  1.加强认证工作。制定完善养殖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方法标准,加强养殖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2.实行标识管理。建立畜禽养殖档案,对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进行备案,完善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3.开展专项整治。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使用,严格饲料市场准入,实施饲料质量监督检查,开展动物源性饲料例行监测,进行瘦肉精、苏丹红等违禁添加物专项整治,公布监测结果,加大对各类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大力推动安全环保型饲料添加剂的推广应用。加强水产苗种和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推动建立大中城市批发市场水产品准入制度。
  4.加强检验检测。加强主要水产养殖品种中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氯霉素等禁用渔药残留量检测;加强重大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监测和防控工作。
  (五)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