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员队伍
┌─────────┬──────────────────────────────┐
│ 项 目 │ 项 目 要 求 │
├─────────┼──────────────────────────────┤
│1.人员结构 │①本专科(专病)的执业医师占医师总数的80%以上 │
│ │②民族医医师或能运用民族医药诊疗方法的医师占医师总数50%以上│
│ │③具有大专学历以上医师占医师总数的50%以上 │
│ │④至少有1名高级职称民族医专科学术带头人和3名大专学历以上的民│
│ │族医药专科学术继承人 │
├─────────┼──────────────────────────────┤
│2.老专家作用的发挥│充分发挥民族医药老专家的作用,指导临床业务工作,并开展民族医│
│ │药诊疗技术和学术经验的传承工作 │
├─────────┼──────────────────────────────┤
│3.专科学术带头人 │①年龄:一般为60岁以下(全国各民族医药学术团体和二级学会的理│
│ │事长或副理事长、博士生导师、全国师承指导老师除外); │
│ │②资历:具有高级民族医药或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
│ │③学术影响:在本民族医药领域享有较高知名度; │
│ │④知识结构:熟悉本专业民族医药学术继承与发展的动态和方向,领│
│ │导制定专科建设计划;在民族医药理论研究、诊疗技术研究等方面有│
│ │独特见解,获得同行认可;对本专科的人才梯队建设有思路、有措施│
│ │。 │
├─────────┼──────────────────────────────┤
│4.专科学术继承人 │①年龄:一般为50岁以下; │
│ │②资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
│ │③知识结构:有扎实的民族医药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
│ │有解决临床工作中复杂和疑难问题的能力。 │
├─────────┼──────────────────────────────┤
│5.其他人员 │①熟练掌握民族医药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
│ │②熟练应用民族医药诊疗技术开展诊疗活动 │
├─────────┼──────────────────────────────┤
│6.继续教育 │专科:每年不少于3次,建设周期内举办省级以上继续教育项目不少 │
│ │于1个 │
│ │专病:每年不少于2次,建设周期内举办省级以上继续教育项目不少 │
│ │于1个 │
├─────────┼──────────────────────────────┤
│7.赴外院进修 │建设周期内每年不少于1人,每人进修时间不少于6个月,进修内容与│
│ │本民族医药专科(专病)建设密切相关 │
└─────────┴──────────────────────────────┘
六、科学研究
┌─────────┬──────────────────────────────┐
│ 项 目 │ 项 目 要 求 │
├─────────┼──────────────────────────────┤
│1.研究重点与方向 │①以临床应用研究为重点,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 │
│ │②保持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不断深入 │
├─────────┼──────────────────────────────┤
│2.科研课题 │①围绕重点病种设立民族医药临床应用研究课题; │
│ │②建设周期内至少有1项省级以上卫生、中医药(民族医药)、科技 │
│ │等行政管理部门确定的在研课题。 │
├─────────┼──────────────────────────────┤
│3.创新 │在民族医药理论、技术、药物及设备、器械等方面有创新并得到同行│
│ │公认 │
├─────────┼──────────────────────────────┤
│4.学术论文与专著 │建设周期内在国内医学类核心期刊上以重点病种的临床应用研究或临│
│ │床基础研究为主题发表学术论文或出版专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