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突出工作重点,切实抓好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现实的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电力、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围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力度,组织实施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重点解决饮用水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微生物病害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东部发达地区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率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实现城乡统筹供水。国家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倡饮用水和其它生活用水分质供水。在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采取水土保持生态缓冲带、生物净化等技术,加大对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的控制力度,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展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完善灌排设施,加强干支渠和末级渠系建设,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灌区生产能力。在水资源相对丰富和土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结合水源工程建设,适量开发建设后备灌区。实施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提高中部低洼地区的排涝能力。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切实加强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五年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000万公顷,净增有效灌溉面积133-200万公顷。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大力普及农村沼气,重点建设以沼气池和改圈、改厕、改厨为基本内容的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力争新增农村沼气用户2200万户,鼓励和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含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有效解决农民生活用能、农村人畜粪便污染及农村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重视并加强沼气技术支撑及服务体系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开发小水电资源,按规划继续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因地制宜,积极发展适合各地特点的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建设一批绿色能源示范县。配合发展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建设能源作物供应基地。
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按照《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总体部署,加快农村公路改造和建设,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沥青(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西藏自治区视建设条件确定)。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
继续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完善中西部农村电网,提高农网改造覆盖率,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面。在电网延伸供电不经济的地区,根据地区特点,积极发展小水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解决农村无电人口的基本用电问题。
大力发展气象事业。加快实施气象卫星和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建设,健全气象服务业务系统,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气候变化应对能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和人工防雹增雨(雪)能力。
┌────────────────────────────────────────┐
│ 专栏7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
│ │
│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开展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和灌区生产能力。 │
│ 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改造工程→更新改造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已有大型排涝│
│泵站。 │
│ 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加强干支渠配套完善和更新改造,创新工程管护运行机制,为│
│改造中低产田提供中型灌排工程。 │
│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6亿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和血吸│
│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 │
│ 农村公路建设→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约120万公里,东、中部地区重点建设建制村通沥 │
│青(水泥)路,西部地区重点建设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和建制村通公路。 │
│ 农村沼气工程→通过“一池三改”等措施,新增农村沼气用户2200万户,鼓励和支持规│
│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 │
│ 送电到村和绿色能源县工程→建成5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利用电网延伸、风力发电、小│
│水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解决无电人口基本用电问题。 │
│ 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工程→建设气象卫星的研制、发射和测控工程以及地面应用系统。 │
│ 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工程→在全国完成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布点建设,建立国家级和│
│区域级雷达信息高速实时传输系统,以及国家和省两级雷达资料海量存储检索系统等。 │
└────────────────────────────────────────┘
2、搞好村镇规划和建设
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减少的趋势,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按照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科学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镇建设总体规划,优化村镇布局。加大对有特色的农村建筑风貌的保护力度。重点建设中心镇、中心村,积极稳妥地引导分散居住的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山区和丘陵地区,也可以自然村和村民小组为单位,引导散居、独居农户适当集中。结合生态移民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有计划地引导农民搞好移民搬迁和村庄迁建。在引导农民适当集中居住的过程中,一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二是要依法保障农民的权益。
扎实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房屋、设施和自然条件,重点完善农民生产生活最急需的公共设施。进一步研究解决好一些村的村内道路建设主体不清、建设资金缺乏等问题。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引导农民按规划建房,保护好农民对于宅基地的合法权益。结合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动员组织农民清理农村垃圾污染,帮助解决一些农民的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加强村庄绿化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经济基础较好、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六)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1、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7年起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完成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实施农村教师培训工程,力争在五年内使中西部地区50%的农村教师得到一次专业培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和引导城市教师及具有教师资格的其他人员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逐步把农民培训纳入全社会教育体系,重点建设1000所县级职教中心和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加大绿色证书培训力度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实施力度,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2、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
强化政府责任,加强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农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到2010年基本完成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加强农村传染病、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农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城市医务人员到农村服务。整顿农村药品和医疗器械流通秩序,保障农民用药安全。
3、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步伐,到2010年基本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力争到2010年实现县县有分中心、乡镇有基层分中心、村村有基层服务点。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农村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落实向广大村民配送图书、报刊、音像出版物活动,到2010年全国建设20万个“农家书屋”。做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进乡村体育设施建设,到2010年为l0万个行政村建成简易硬化篮球场等体育设施,为农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创造条件。
4、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