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1、积极发展优质农产品
  继续扩大优质稻谷、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优质小杂粮、优质马铃薯、高油高蛋白大豆种植面积,抓好优质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糖料和无公害瓜果蔬菜生产,不断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专业村、专业乡、专业镇。
  2、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重点建设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优质水稻产业带,黄淮海平原、长江下游、关中平原和河套平原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东北和黄淮海平原专用玉米产业带,东北大豆产业带,新疆、黄淮海和长江流域优质棉花基地,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产业带,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糖蔗基地,甘肃、内蒙古和宁夏马铃薯产业带,热带亚热带作物产业带。加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扩大和深化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拓展两岸农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两岸农业合作机制。
  3、大力发展畜牧业
  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重点,优化布局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做大做强畜牧产业。
  按照“稳定牧区、发展农区、合理开发南方草山草坡”的总格局,以草食、节粮型畜禽为主,稳定发展生猪和家禽生产,加快发展肉牛肉羊生产,大力发展奶业,扶持南方地区发展水奶牛,鼓励发展特种养殖。东部沿海地区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要加强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发展外向型畜牧业,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中部地区要充分利用粮食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西部地区要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
  推进畜牧业科技进步,积极利用生物技术,培育畜禽新品种。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抓好畜禽品种改良、动物疫病诊断及综合防治、饲料配制和集约化饲养等技术的推广,提高畜牧业科技水平。积极发展饲料作物,大力发展饲料工业,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大型饲料企业,加强饲料安全管理,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兽药,从源头上把好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关。转变畜禽饲养方式,推行健康养殖模式,加快建立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扶持发展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提高畜牧业养殖水平。
  完善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小区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加大对西南岩溶地区种草养畜的扶持力度,保护和建设草原。扩大对畜牧业的财税支持,重点支持畜禽良种推广、种质资源保护、优质饲草基地和标准化养殖小区示范等方面的建设,继续清理畜禽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不合理税费,继续实行对饲料产品的优惠税收政策,调整完善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对引进优良种畜禽、牧草种子继续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加大对畜牧业的金融支持,运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贷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畜牧业建设。
  4、积极发展水产业
  按照“保护资源、科学养殖、持续发展”的原则,继续执行海洋伏季休渔、长江春季禁渔和捕捞“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积极开展增殖放流,加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积极发展过洋性渔业,加快开拓大洋性渔业。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加快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鼓励发展休闲渔业。加强渔政渔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平安渔业”。
  5、壮大林业产业体系
  按照“保护优先、持续利用”的原则,积极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和工业原料林,搞好木材精深加工,推广林纸、林板一体化,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培育发展竹产业、花卉和林木种苗业、森林旅游业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林业产业。

┌──────────────────────────────────────┐
│          专栏4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重点工程             │
│                                      │
│  以新疆为主的优质棉基地建设→继续建设新疆优质棉基地,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扩│
│大商标准棉田规模,续建完善技术综合服务体系。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优势产区,建│
│设棉花生产基地。                              │
│  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带建设→建设良种繁育及统一供种体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完│
│善病虫害防治和土肥监测等设施,逐步实现“双低”油菜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生 │
│产。                                    │
│  糖料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等甘蔗优势产区建设甘蔗生产基│
│地,改善田间灌溉条件,加快甘蔗新品种繁育和推广。              │
│  畜禽养殖小区示范工程→在优势区域建设一批畜禽养殖示范小区,规范养殖小区建│
│设和生产标准,重点抓好养殖小区畜禽良种、动物防疫和环保设施等建设,带动现代畜│
│牧业发展。                                 │
│  渔港工程→重点建设一批沿海中心渔港、一级渔港,提高渔业防灾减灾能力。  │
│  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积极推进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南方原料│
│林产业带、长江中下游原料林产业带、黄淮海平原工业原料林产业带。以国有林场和森│
│工企业为依托,大力建设各类珍稀树种培育基地。                │
└──────────────────────────────────────┘

  (三)增加农民收入
  1、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树立和运用大市场、大资源、大农业的理念,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质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专用农产品,扩大蔬菜、园艺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带动粮食转化增值。适应农业食物保障功能强化、原料供给功能强化、就业增收功能强化和生态保护功能彰显、观光休闲功能彰显、文化传承功能彰显的新变化,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观光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积极发展“农家乐”等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开发农业新功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能源作物,拓宽农业增收渠道。
  2、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纽带作用,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等形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逐步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纳入规模化、市场化的现代生产经营体系。
  3、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加快发展农村工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重点发展粮油加工业、糖料加工业、果蔬加工业、肉类水产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和农业特色资源加工业等农副产品加工业,扶持发展一批重点骨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建筑业。引导农村工业向县城和小城镇集中,促进产业集聚。落实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规模以上乡镇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提高乡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乡镇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重点完善农村流通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加快发展农产品保鲜、储藏、配送、运输等冷链物流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加快供销社经营网络升级改造,鼓励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积极发展农村集贸市场,规范发展期货市场,稳步发展农资市场。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加快发展农村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和旅馆服务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4、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加快发展小城镇。重点抓好县城和中心建制镇的规划和建设,健全小城镇投融资机制,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条件,加快改变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坚持把发展小城镇同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等结合起来,以小城镇为依托,以产业为基础,以企业为载体,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带动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引导农村人口到小城镇定居,加快形成企业集群、产业聚集、人口集中、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小城镇快速健康发展,带动县域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