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农村教育条件明显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形成较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人口稳定在低生育水平,人口素质和结构得到改善。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按2005年价格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0元以上,年均增长5%以上,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2%以上。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进一步减少。
  --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加快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重视和关心农村弱势群体,落实水库移民扶持政策,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生活。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农村社会公平正义。培育文明、健康、高尚的思想氛围和道德风尚,努力形成团结、友爱、安定、有序的和谐环境。

┌────────────────────────────────────────────────────┐
│专栏2 “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
├────┬────────────────────────┬────┬────┬──────┬─────┤
│ 类别 │       指  标              │ 2005年 │2010年 │ 年均增长 │ 属性  │
│    │                        │    │    │ (%)   │     │
├────┼────────────────────────┼────┼────┼──────┼─────┤
│    │耕地面积(亿公顷)                │1.22  │1.2   │-0.3    │约束性  │
│优化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吨)             │4.84  │5    │0.65    │约束性  │
│农业  │                        │    │    │      │     │
│结构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33.7  │38   │[4.3]    │预期性  │
│    │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           │0.5:1 │0.8:1 │      │预期性  │
├────┼────────────────────────┼────┼────┼──────┼─────┤
│    │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48   │53   │[5]     │预期性  │
│转变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45  │0.5   │[0.05]   │预期性  │
│增长  │化肥利用效率(%)                │30   │35   │[5]     │预期性  │
│方式  │农药利用效率(%)                │30   │35   │[5]     │预期性  │
│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36   │45   │[9]     │预期性  │
├────┼────────────────────────┼────┼────┼──────┼─────┤
│    │森林覆盖率(%)                 │18.21  │20   │[1.79]   │约束性  │
│    │造林面积(万公顷)                │    │    │[2000]   │预期性  │
│改善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公顷)          │    │    │[2500]   │预期性  │
│生态  │                        │    │    │      │     │
│环境  │新增治理“三化”草地面积(万公顷)        │    │    │[5200]   │预期性  │
│    │新增治理沙化土地面积(万公顷)          │    │    │[750]    │预期性  │
│    │主要江河湖库二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48   │551   │[7]     │预期性  │
├────┼────────────────────────┼────┼────┼──────┼─────┤
│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公顷)            │5667  │5867  │[200]    │预期性  │
│基础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人口(亿人)         │    │    │[1.6]    │约束性  │
│设施  │                        │    │    │      │     │
│建设  │发展农村沼气(万户)               │1800  │4000  │[2200]   │预期性  │
│    │新改建农村公路(万公里)             │    │    │[120]    │预期性  │
├────┼────────────────────────┼────┼────┼──────┼─────┤
│    │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    │    │[4500]   │预期性  │
│提高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255  │>4150 │>5     │预期性  │
│    │                        │    │    │      │     │
│生活  │工资性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       │36   │>42  │>[6]    │预期性  │
│水平  │                        │    │    │      │     │
│    │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         │40   │55   │[15]    │预期性  │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23.5  │>80  │>[56.5]  │约束性  │
├────┴────────────────────────┴────┴────┴──────┴─────┤
│注: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农民收入按2005年价格计算                           │
└────────────────────────────────────────────────────┘

三、主要任务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切实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合理开发后备耕地资源,继续实施东中部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整理工程和西部生态建设地区农田整治工程。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提高农作物复种指数。到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53亿公顷以上,其中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3000万公顷左右。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造中低产田,改良盐碱地,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标准农田。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力度,完善全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为农民科学施肥提供指导和服务。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引导农民科学施肥,鼓励农民多积农家肥,多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技术。改进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防止化肥、农药、农膜不合理使用对土壤的污染。开展土壤污染现状质量调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制度。结合重大农业项目,加强农村田间机耕道路建设,切实解决农业机械下地难问题。
  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以四大粮食作物为重点,加快新品种选育,集成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和栽培模式,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促进良种良法配套。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农业生物灾害防控行动,搞好超级稻等粮食新品种的推广工作,主要粮食作物良种普及率稳定在95%以上,病虫害产量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力争全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到每亩325公斤左右。
  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继续实施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在13个粮食主产省和西部重要产粮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农机装备推进等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连片建设高产稳产标准粮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通过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支持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区域性商品粮基地,解决西部地区粮食供给问题,促进粮食区域平衡。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