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区文化、教育和体育。逐步建设方便社区居民读书、阅报、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多样化的社区文化活动。统筹各类教育资源,鼓励创设多种社区教育实体。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面向社区的老年大学、市民学校、未成年人文化活动场所,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继续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特别要积极发展面向青少年和老年人的社区体育设施。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体育场馆向社区居民开放,实现体育设施的资源共享。推动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培育社区群众性体育组织,加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完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加快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的建设与运营,继续实施“星光计划”。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重点发展面向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商品递送,医疗保健,日间照料、陪伴等服务。具备条件的地方,依托社区服务体系开展老年护理服务,尤其要做好针对“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社区服务。
加强社区环境整治和环境保护。搞好社区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建设和维护社区道路与绿地,消除裸露空地,减少扬尘,加强对社区噪音、污水、垃圾和有害气体的防范、监督和处理,营造宜居环境。加强社区环境保护宣传,增强居民环保意识。
第二节 以社区服务站为重点,构建社区、街道、区(市)分工协作的社区服务网络
加大社区建设投入,通过新建、改扩建、购置、合并调整等多种形式,综合考虑服务人群的规模效益,逐步建立起社区、街道和区(市)分工协作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
在社区层面,建设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站。居委会及其他各类基层社区组织,应在市、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依托社区服务站及其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组织居民参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环境、法律、安全等进社区活动,保障各种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全体居民,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归属感和安全感。组织动员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通过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其他社区组织的活动,及时掌握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做好信息的发布和收集整理,畅通民情渠道,保障党和政府的政策及社情民意的上传和下达,切实反映居民诉求。作好普法和政策宣传,倡导居民履行公德公约,建设精神文明,保障社区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石。
在街道层面,建设以“一站式”服务为特点的社区服务中心。街道办事处及社区组织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组织开展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社区救助、社区治安、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社区环境和文化、体育、教育等公共服务。针对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和其他特殊群体开展救助帮扶、护理照料、拥军优属等专项服务。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劳动力资源管理、失业登记、社会保险登记与发放、低保资格认定审查、暂住登记等工作。协调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利用辖区内闲置设施、房屋等资源开展社区公益性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指导和组织社区做好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