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煤矿安全基础工作,安全生产形势有所好转。“十五”期间,全国煤炭产量增长了69.7%,百万吨死亡率下降了39.2%。2005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2.711。其中,国有重点煤矿0.919,国有地方煤矿1.993,乡镇煤矿5.158。
(六) 煤层气(煤矿瓦斯)规模化开发起步,资源综合利用取得进展
煤层气资源分布状况基本摸清,探明储量1023亿立方米。2005年,煤矿抽采瓦斯约23亿立方米,利用约10亿立方米。建成煤层气井615口,初步实现商业化运营。全国低热值煤电厂201座,装机888万千瓦。以煤矸石和粉煤灰为原料的水泥生产能力2900万吨、墙体材料的生产能力54亿块标准砖。矿井水产生量45亿立方米,利用量20亿立方米。
煤炭工业存在主要问题:一是行业管理职能分散,法制建设滞后;二是资源开发秩序乱,资源回收率;三是矿区环境(恶化)保护投入少,综合治理滞后;四是安全基础依然薄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五是科技水平差距大,创新能力不足;六是生产力落后,产业集中度低。七是企业负担沉重,职工收入水平低。以上问题,严重影响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二、煤炭工业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煤炭工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 煤炭需求持续增长
综合考虑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等因素,预测2010年全国煤炭需求总量为26亿吨。电力、钢铁工业用煤继续快速增长,建材工业用煤基本维持不变,煤化工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二) 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
煤炭法》和
《若干意见》配套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实施,财税政策的深化改革,铁路和港口建设的加快,为煤炭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 煤炭布局矛盾更加突出
京津冀、东北、华东、中南地区煤炭需求量持续增加,供应仍将集中在晋陕蒙宁煤炭主产地区,水资源短缺限制着该地区煤炭加工转化规模,“北煤南运、西煤东调”压力加大。煤炭资源与水资源逆向分布、煤炭生产与消费逆向布局的矛盾更加突出。
(四) 可持续发展压力增大
煤矿企业技术人员匮乏、职工素质低等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安全生产任务仍然艰巨;煤炭富集省(区)的资源保护和储备,特别是对特殊和稀缺煤种保护性开采的难度增加;晋陕蒙宁地区水资源流失严重,遏制矿区生态环境恶化愈发困难。东部平原地区采煤沉陷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多。
(五) 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推进煤炭企业重组、整顿关闭浪费资源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型煤矿、调控煤炭生产总量日益重要。随着成本核算体系完善,资源、环境、安全、劳动力、转产等费用足额进入成本,煤矿企业经营压力加大。市场资源加速流向优势矿区,资源枯竭矿区和劣势矿区转型发展步履艰难,不稳定因素增多。
三、煤炭工业发展方针和目标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炭工业是关系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煤炭工业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结构调整,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一) 发展方针
“十一五”煤炭工业发展方针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
《若干意见》的总体部署,以煤炭整合、有序开发为重点,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保障安全,改小建大、优化结构,依靠科技、促进升级,深度加工、洁净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十一五”期间,要以煤炭整合、有序开发为重点。对中小煤矿实施整合改造,实现资源、资产、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的整合和重组。在大型煤炭基地内,一个矿区原则上由一个主体开发,推进企业整合。鼓励大型煤炭企业整合重组和上下游产业融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强资源勘查,科学制定规划,规范矿权设置,调控建设规模,合理组织生产,有序开发资源。
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健全煤炭工业管理体制,加强煤炭行业管理。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产业政策体系,制定
《若干意见》的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加强规划引导和调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营造煤炭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强化管理,保障安全。按照安全发展的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和安全投入等方面加强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改小建大、优化结构。煤炭发展以“整合为主、新建为辅”,严格控制小型煤矿建设,整合改造中小型煤矿,全面提升办矿水平;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优先建设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和千万吨级安全高效矿井,优化煤炭生产结构。
依靠科技、促进升级。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安全高效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大力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装备,提高煤炭重大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促进煤炭产业升级。
深度加工、洁净利用。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提高煤炭利用和运输效率。发展煤化工,开发煤基液体燃料,推进煤炭气化、液化示范工程建设,弥补油气供应不足,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程度。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切实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开展煤层气(煤矿瓦斯)、矿井水、煤矸石、煤泥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二) 发展目标
建立规范的煤炭资源开发秩序,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中小型煤矿整合改造取得明显进展;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若干个亿吨级产能的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基本形成适应煤炭工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洁净煤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全面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和节约资源取得明显进展;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职工收入稳步增长,初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炭工业管理体制和煤炭法律法规体系。
煤炭生产:煤炭产量26亿吨,其中:大型煤矿产量14.5亿吨,比重占56%;中型煤矿产量4.5亿吨,比重占17%;小型煤矿数量控制在1万处,产量控制在7亿吨以内,比重占27%。原煤入选13亿吨,入选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