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水路运输运力结构。限制技术落后、单位能耗高、环境污染大的船型,淘汰挂桨机船,加快内河船舶标准化进程,促进船舶技术进步和航运结构调整,充分挖掘航道和船闸等通航设施的能力。优化运输船队的吨位结构,远洋、沿海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节能化方向发展;内河船舶向自航船、顶推船队、江海直达船等各种节能船型发展。
(九)推进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综合运输体系。推动多式联运,加强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及其它运输方式的协调,加快运输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发展海峡、海湾和陆岛之间客货混装运输及商品车辆集装单元化运输方式;推进江海直达运输。
大力发展内河运输。充分发挥内河运输能耗低、污染小的优势,使陆上大宗、远距离运输货物向水上转移,做到宜水则水。重点开发利用长江、京杭运河、淮河、珠江、黑龙江及水网地区水道进行大宗货物运输。
(十)提升运输组织管理水平。
合理控制车辆运力增长。建立和完善交通信息系统,掌握客货流向流量变化规律,对于实载率低于70%的客运线路不得新增运力;加强货运组织和运力调配,提高货运车辆实载率,特别要有效利用回程运力,降低空驶率。发展高速公路与其它高等级公路相结合的网络化快速客运;鼓励汽车运输企业提供仓储、包装、运输等全过程一体化的第三方服务,发展现代物流业。
提升水路运输组织管理水平。加强国内船舶运力调控,抑制运力过快增长,避免造成运力过剩,引导航运企业优化结构,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合理组织货源,保持货流平衡,提高船舶实载率。
针对重点物资及大宗货物,加强港口生产组织、协调,做好与包括铁路运输在内的其它运输方式的衔接工作。
四、大力推进节能科技进步
(十一)积极研发推广节能新产品、能源节约与替代等新技术。研究推广新一代运输装备、新型车船替代燃料和港口装卸新技术,包括高效低能耗标准化运输车辆、内河新型船舶和动力装置、内河新型港口装卸工艺和装备以及车船节能技术与代用燃料的开发应用。
(十二)研究推广智能化数字交通管理技术和一体化运输技术。逐步实现智能化的交通运输、数字化管理,改善运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交通网络的通行能力。
(十三)开展航道、高等级公路养护技术研究,研究推广运输装备维修技术和操作人员培训新技术、新设备,推广航标遥测遥控技术、公路沿线设施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废旧轮胎翻新利用、驾驶员培训模拟器等成熟的节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