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两手抓,两加强”,创新体制,转换机制,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另一方面通过支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兴办文化企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事业体制。各级文化部门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基本要求,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改革办法。一是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完善投入政策,逐步增加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改善投入方式,严格财务管理,积极探索公共服务成本核算制,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继续深化单位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机制,探索实行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推行全员聘用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完善奖惩机制。加快建立文化艺术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在执行国家统一工资制度和工作政策的基础上,实行工效挂钩,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加大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建立健全文化事业单位职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为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确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明确服务目标、任务和责任,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加强监管,建立健全以群众满意度为重要标准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评机制。
国家兴办的演出公司、电影公司、中介机构等,要落实政策保障,逐步向企业体制过渡。各级文化部门要对本部门所属的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分析梳理,确定重点,制定转制工作方案,分步实施。转企改制要在做好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和不良资产的核销等工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并建立和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探索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的有效办法,防止国有文化资产流失。改制前已办理的各项专项审批手续和文化经营许可证不因单位性质的变化而取消。认真落实改革中涉及职工利益的有关政策,切实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按照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妥善解决好职工的社会保障和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等问题,维护好群众的基本利益。各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有关“中人”的安置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