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行业:以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企业以兼并、资产和资本优化重组以及战略联盟等方式,形成一批以产品生产为龙头、以工程成套为目标的企业集团,提高行业集约化生产水平;加大新型纺机技术装备攻关和产业化力度,提升我国纺机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发展节能、高效率、连续化、自动化、差别化和绿色环保化纤机械,开展高技术纤维、功能性纤维的技术设备攻关和产业化;在棉纺机械中广泛应用电子技术、在线检测监控等,实现高速、高产、优质、高效和节能;染整机械要重视高效短流程工艺和设备的开发,向节能、环保和自动控制方向发展。到“十一五”末,纺机行业装备的数控化率达到10%以上,其中骨干企业达到15%,全行业劳动生产率达到70000元/人·年,主要技术装备产品达到同期世界先进水平,源于自主开发的产品占50%以上;纺织机械产品的出口额占同期产值的30%以上。
(二)坚持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通过强化纺织技术、装备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建设现代纺织强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大力推进纺织技术和装备创新
大力实施《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中确定的28项关键技术和10项重点新型纺织机械技术装备国产化的攻关与产业化。
纺织新材料及先进加工技术领域主要包括:碳纤维(CF)、芳纶(AF)、芳砜纶(PSA)、聚苯硫醚(PPS)、超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UHMWPE)等产业化研发;新型聚酯多元化技术品种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水溶性聚酯(CO-PET)等产业化研发;可降解聚乳酸纤维(PLA)、生物法多元醇及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Lyocell)研发及产业化技术;差别化纤维及产品开发技术;年产60万吨及以上新型PTA成套国产化技术与装备;新一代直纺涤纶超细长丝及高效新型卷绕头研发和产业化;高档复合非织造布的加工技术及其应用;新型医用防护材料的综合研究与开发;膜结构材料及新型蓬盖材料的开发及应用技术;农用非织造布及化纤网的开发及应用技术;智能纺织品的开发研究。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工艺技术领域主要包括:高效现代化棉纺生产工艺技术,集聚环锭纺(紧密纺)新技术开发研究和产业化,中高支转杯、喷气及涡流纺纱技术,机电一体化剑杆织机和喷气织机技术;特种动物纤维精梳纺纱工艺技术,新型纺纱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羊毛防缩可机洗整理技术,羊毛细化改性工艺技术;麻类纤维开发应用新工艺技术,麻纺先进工艺技术装备,麻类织物染色、防皱、柔软等先进后整理技术;弹力真丝加工技术及新产品开发,高档丝绸产品印染后整理技术;针织物节水节能高质量连续前处理工艺技术,针织物高档整理技术,全电脑无缝内衣加工技术。
生态纺织品和节能环保加工技术领域主要包括:微悬浮体染整技术;等离子体加工技术;生物酶处理技术;环保型染料、助剂、浆料开发应用;自动制网技术;数码印花新技术;印染生产废水治理技术;化纤仿真碱减量废水回收利用技术。
纺织信息化和快速反应技术领域主要包括:适合纺织行业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开发研究;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各类企业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开发及应用;纺织工厂生产信息监测和管理系统。
新型纺织机械技术装备国产化主要包括:日产200吨及以上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粘胶长丝连续纺丝机;高效现代化棉纺生产线的研制;机电一体化剑杆织机和喷气织机;纺粘法和熔喷法及复合非织造布生产线;高速系列化电脑提花圆纬机;电脑自动横机;机电一体化高速特里科经编机;染整设备工艺参数在线检测技术;高效、节能、环保的染整设备开发研制。
加大行业应用基础科学研究,重视基础科学与应用基础科学和产业应用技术开发创新的衔接,加强产学研结合及纺织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合。通过实施纺织技术和装备创新,推进全行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为纺织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2、不断加强企业管理创新
积极转变观念,认真总结我国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形成一批值得推广的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典型,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论和运营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以市场为目标,以创新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提高为着眼点,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和信息系统建设,以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过程、营销过程和管理过程,加快对用户和市场反应速度,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推进产业各种生产要素优化整合,推动企业并购、重组、联合,促进行业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三)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构筑产业链新体系
1、促进东中西部产业协调发展
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资金、技术、研发、品牌、营销渠道的优势和内地劳动力、资源、原材料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产业政策、投资导向作用,推进产业合理转移,鼓励沿海纺织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形成东西互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理产业梯度格局,促进沿海和中西部地区产业良性衔接,全面提升我国纺织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东部沿海地区纺织工业聚集了配套完善的上下游产业体系和较发达的市场体系,竞争优势明显,在“十一五”期间是产业提升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导区域。要跟踪国际最新技术、产品、消费潮流,形成沿海国际高新纺织工业设计、开发、生产、经营、贸易区。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多、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纺织产业和产品,促进产业升级。通过土地、环保、税收及产业政策等多种手段,限制和淘汰低水平初加工能力,减轻东部地区土地、环境、资源、能源与社会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