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目前结构不合理矛盾仍然非常突出:一是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我国现有铁合金生产企业1570家,生产能力2213万吨,主要分布在贵州、内蒙、广西、山西、甘肃、四川、湖南、宁夏、云南等煤炭、电力、锰矿等资源比较丰富的中西部地区。2004年,铁合金产量867万吨,出口219万吨,进口40万吨,国内消费量688万吨。2005年铁合金产量1067万吨,出口174万吨,进口37万吨,国内消费量930万吨。目前铁合金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仅48%,并且仍有在建项目161万吨,拟建项目123万吨。二是工艺装备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现有电炉生产能力中,符合新建项目准入条件的25000千伏安及以上电炉生产能力仅占4.1%。按照产业政策规定,5000千伏安以下电炉生产能力中,应限期淘汰的生产能力约160万吨,占电炉总生产能力的8.1%。一些企业忽视环保设施建设,据初步统计,目前铁合金企业环保达标的仅占31%,污染限期治理整改任务非常繁重。三是产业集中度较低。近年来虽然企业规模有所扩大,但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上的企业28户,生产能力470万吨,分别占企业总数和总生产能力的1.8%和21.2%;生产能力1万吨以下的小企业多达787户,生产能力405万吨,分别占企业总数和总生产能力的50.1%和18.3%。
铁合金行业存在的结构不合理问题,特别是产能严重过剩,对行业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2005年,国际市场中国产硅铁、硅锰铁成交价比上年降幅达25-30%;国内市场硅锰合金、高碳锰铁、硅铁价格下降达20-30%,有的产品价格已在成本线以下。由于产品价格下降,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企业效益大幅度下降,部分企业处于亏损或停产半停产状态。
当前铁合金行业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问题进一步发展,将会导致资源环境约束矛盾加剧,企业倒闭、职工失业增加,金融风险加大。然而产能过剩也为推进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生产能力远远大于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加剧,企业才会有调整结构的意愿和压力,市场才有条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当前国家已经明确了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和结构调整的方向重点,也积累了电价、出口、环保、信贷、土地等政策手段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的经验。因此,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化害为利,加快推进铁合金行业结构调整,既是促进铁合金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
二、铁合金行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及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