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一是重点攻关、强化示范,攻克浓海水制盐、提钾、提溴、提镁和提锂及其深加工等产业化技术,拓宽应用领域,通过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二是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为指导,通过与海水淡化、循环冷却相结合,培育海水利用产业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培育新的增长点。
2. 海水利用技术发展重点
一是巩固、提高和普及有一定比较优势、国内市场需求较大的技术和装备。大力推广和普及的技术:海水直流冷却技术;中小规模的蒸馏法和膜法海水淡化工艺与技术。积极鼓励利用海水淡化技术,发展苦咸水淡化技术。
二是在示范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技术:万立方米/日级海水淡化技术;万立方米级/小时海水循环冷却技术;积极发展海水冲厕技术。
三是需要进一步研发和示范的关键技术:较大规模(日产10万立方米及以上)海水淡化及循环冷却技术及成套设备;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与海水淡化结合工艺与技术;积极发展低温核能海水淡化工艺技术;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后的浓海水制盐,提取钾、溴、镁、锂及其深加工等海水化学资源高附加值利用技术;适宜海岛使用的海水淡化装置等。
四是需加快国产化进程的技术:高性能海水淡化反渗透膜、能量回收装置和高压泵等组件,以及高效蒸馏部件等,要在提高性能、延长使用寿命等方面尽快缩短与国外的差距。
五是积极发展有一定出口创汇能力的中小型海水淡化技术装备。鼓励发展成本低、效率高、竞争力强的热法中小型海水淡化技术与成套装置的出口,开拓国际市场。
(二)区域布局
根据我国各沿海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状况,城市发展战略,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和特点,以及各地区海水利用的基础和条件,实施海水利用区域合理布局,明确建设重点,因地制宜地提出不同区域的海水利用发展方向,以调控和引导各地大力发展因地制宜的、以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海水利用。
1. 北方沿海地区
2003年,北方沿海地区人口约2.1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3%,创造的GDP约占全国的23.9%。该地区水资源量为873.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413.9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9%,人均综合用水量为269立方米,属于极度缺水地区。在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城市自来水价格相对较高、海水利用具有较好基础的北方沿海地区,发展海水利用任重道远,潜力巨大。该区域海水利用的发展重点是: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大规模发展海水直接利用;积极发展海洋化工产业;创建海水利用综合示范区和示范城市;建设国家海水利用产业化基地和海水利用装备制造基地。主要任务是:
——在天津、大连、青岛等较大城市,开展创建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活动,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结合城市的规划、发展重点和重点用水工业、小区建设的发展,大力发展大中型规模的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积极发展海洋化工产业,鼓励发展海水利用装备(产品)制造业,培育海水利用产业链,通过海水有效替代,使海水成为沿海缺水城市的重要水源,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工作和建设重点:一是建设以供应城市居民饮用水为目标的大中型海水淡化工程,在万立方米/日级示范基础上,建设若干个5~10万立方米/日级及以上的蒸馏法和反渗透法海水淡化工程,形成可靠的、有一定规模的海水淡化水供应能力,为缓解这三个北方重要城市的缺水危机和提高饮用水水质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建设适合需要的海水净化厂和集中供水系统,为滨海地区(开发区)的海水淡化、海水冷却、海水化学资源提取、制盐、海洋化工产业、养殖等提供净化海水。三是结合电力、化工、石化、冶金等企业的节水改造和新建项目,建设一批1~5万立方米/日级的海水淡化工程,既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锅炉补水、优质生产工艺用水,也可降低生产用水成本。四是大力实施海水直接利用工程,置换出该地区宝贵的淡水资源。建设一大批1~10万立方米/小时级的海水冷却工程;结合滨海新建生活小区发展,建设海水冲厕的示范小区,并逐步推广。五是大力发展海洋化工产业,提高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价值。充分利用海水淡化、海水循环冷却所排放的浓缩海水制盐、缩短晒盐工艺流程,嫁接改造传统无机化工(制碱);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海洋精细化工产品,降低成本,节约盐田面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六是在促进海水利用的法规建设、政策引导、价格机制、结构调整、组织协调等方面进行示范,为全国大力推进海水利用提供有益经验和借鉴。
——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也要在本辖区内选择若干市(区)作为创建本区域的海水利用示范区,并根据各地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前述的示范城市创建内容和要求,组织开展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各具特色的海水利用示范。在本区域内的有些地区,如唐山、沧州、秦皇岛、黄骅、丹东、营口、葫芦岛、烟台、威海、日照、东营等城市,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海水利用。结合沿海工业发展,要特别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在较缺水的沿海城市之间,建设较大规模的海水淡化示范工程(10万立方米/日级或以上规模),以解决缺水城市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如烟台、威海之间建设16万立方米/日级低温核能海水淡化示范工程;二是结合沿海电厂、化工、石化等高用水行业新建项目和节水改造,建设若干1~10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工程,实现电水联产,既满足锅炉补水及生产生活用水,同时为滨海(临港)工业区供水。三是在高用水工业企业,大力推广海水直流冷却、循环冷却等,一方面要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造,将以淡水(自来水)作冷却水的改造为海水冷却;另一方面,对规划新建的上述企业,要从规划、设计、取水许可、项目审批等源头环节提出使用海水的要求。
——建设国家海水利用产业化北方基地。以天津、青岛、大连等海水利用技术支撑力量强、产业化条件好的城市为基础,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以热法海水淡化成套设备的设计、加工制造,以及为海水淡化工程提供咨询和工程总承包的能力建设为重点;发展膜法海水淡化预处理、超滤或微滤、能量回收等关键部件的制造等;海水利用药剂生产和设备制造;适合海岛特点的海水淡化船的研发与制造;巩固和提高中小规模海水淡化技术(热法)设备的出口能力等,以满足国内外海水利用建设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