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技术要点:注意施用硼肥,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南、湖北、江西的油菜主产区种植。应夏播制种。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和防治菌核病。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12
品种名称:沪油杂1号
选育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品种来源:沪118A×沪油15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属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长江中游221天左右,比对照中油杂2号晚熟2天;长江下游233.8天左右,比皖油14早熟1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淡绿色,裂叶2对,有缺刻,叶缘有锯齿,有腊粉,有刺毛。花瓣较大,呈椭圆形,花色为淡黄色,开花状态侧叠。株高长江中游166.35厘米,长江下游158.79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个左右,单株有效角果数长江中游326个左右,长江下游428个左右,每角粒数21粒左右,千粒重3.80克左右,种子为黑褐色,分枝类型为中(匀)生分枝。田间抗性调查结果:长江中游菌核病平均发病率3.52%、病指1.19,病毒病平均发病率0.44%、病指0.14;长江下游菌核病平均发病率24.32%、病指10.61,病毒病平均发病率14.93%、病指6.02。2005年抗病鉴定结果:高抗菌核病,高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品质检测结果:长江中游芥酸平均含量0.33%,硫苷平均含量26.19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量40.65%;长江下游芥酸平均含量0.33%,硫苷平均含量23.96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量41.58%。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长江中游区平均亩产181.3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5.35%,长江下游区平均亩产182.98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8.19%;2004-2005年度续度,长江中游区平均亩产158.26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1.91%,长江下游区平均亩产168.53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10.59%。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长江中游区平均亩产170.58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7.81%,长江下游工区平均亩产191.38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4.39%。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的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13
品种名称:华油杂12号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195A×7-5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甘蓝型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18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圆叶型,有腊粉,叶深绿色,顶叶中等,有裂叶2~3对;株高173厘米左右,株型为扇形紧凑,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9个左右,主花序长85厘米左右;茎绿色;花黄色,花瓣相互重迭。单株有效角果数356个左右,主花序角果长8.5厘米左右,每角粒数21粒左右,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千粒重3.28克左右。抗性调查结果:菌核病平均发病率10.81%、病指5.75,病毒病平均发病率1.93%、病指1.28。2005年抗病鉴定结果:中抗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品质检测结果:平均芥酸含量0.45%,平均硫苷含量20.53微摩尔/克(饼),含油量41.68%。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2.5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3.41%;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1.2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0.08%;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71.89公斤。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5.79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1.09%。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不宜早播,防治早苔早花;注意施用硼肥,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的油菜主产区种植,生产上不宜早播,注意防治菌核病。应夏播制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14
品种名称:中双9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油821/双低油菜品系84004//中双4号变异株系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全生育期220天左右,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1天。幼苗半葡匐,叶色深绿,长柄叶,叶片厚,大顶叶。越冬习性为半直立,叶片裂片为缺刻型,叶缘波状;花瓣颜色淡黄色。株高155厘米左右,分枝部位30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数9个左右,主花序长度65厘米左右,单株有效角果数331个左右,角果着生角度为斜生型,每角粒数20粒左右,千粒重约3.63克左右,种皮颜色深褐色。田间抗性调查结果:菌核病平均发病率6.83%、病指3.14,病毒病平均发病率0.4%、病指0.13。2005年抗病鉴定结果:低抗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强。品质检测结果:平均芥酸含量0.22%,平均硫甙含量17.05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量为42.58%。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2.7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7.29%;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45.27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9.96%。2004-2005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6.72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0.96%。
栽培技术要点:于初花期后一周喷施菌核净,用100克兑水50公斤喷施,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南、湖北、江西的油菜主产区种植。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15
品种名称:天禾油6号
选育单位:安徽省种子总公司,安徽省和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18A×15-4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甘蓝型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35天左右,与对照皖油14相当。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叶片缺刻较深,花瓣覆瓦状,较大。株高155.7厘米左右,分枝部位40厘米左右,一般一次有效分枝8个以上,单株有效角果数435个左右,每角粒数20个左右,千粒重3.85克左右,种皮黑褐色。田间抗性调查结果:菌核病平均发病率23.18%、病指13.10,病毒病平均发病率15.82%、病指7.42。2005年病抗病鉴定结果:低抗菌核病,高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品质检测结果:平均芥酸含量0.31%,平均硫甙含量35.33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量41.78%。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0.49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6.72%;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9.17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4.45%;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69.83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5.64%。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5.02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0.92%。
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对硼敏感,注意增施硼肥,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浙江省、上海市和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地区的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16
品种名称:皖油22号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012A×9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