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542号——22个小麦品种和19个油菜品种审定通过

  品种名称:衡7228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冀5418/衡5041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比对照石4185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株高75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上冲,穗层整齐,长相清秀。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平均亩穗数38万穗,穗粒数37粒,千粒重40克。抗倒伏能力强,抗寒性一般,抗寒性鉴定:2002-2003年度越冬茎99.6%,2003-2004年度越冬茎55%。接种抗病性鉴定:秆锈病免疫,中抗至中感条锈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2003年、2004年度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9克/升、80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46%、14.87%,湿面筋含量29.4%、32.3%,沉降值20.2毫升、21.6毫升,吸水率59.2%、58.7%,面团形成时间2.2分钟、2.4分钟,稳定时间1.2分钟、1.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5E.U.、123E.U.,拉伸面积14平方厘米、2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1.1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3.3%(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08.5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7%(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1.4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0.8%。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5~15日,播种时间应适当后移,预防冬季冻害。中高水肥条件适期播种亩播量可控制在10~12公斤,低水肥条件或播期推迟可适当增加播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中南部、山西省南部、河南省安阳和濮阳市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18
  品种名称:河东TX-006
  选育单位:山西运城河东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鲁麦14//89D002/运7816-28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全生育期243天,比对照晋麦47号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春季起身拔节快,两极分化快。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叶片上冲,茎秆较细、蜡质,穗层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4.3%。平均亩穗数35.6万穗,穗粒数31.1粒,千粒重39.0克。抗倒性较好,抗倒春寒、抗青干能力一般,落黄一般。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秆锈病,中抗至中感条锈病,中感黄矮病,高感叶锈病。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5克/升、805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59%、11.76%,湿面筋含量26.7%、24.3%,沉降值26.8毫升、24.1毫升,吸水率58.4%、58.9%,面团形成时间3.7分钟、3.6分钟,稳定时间3.4分钟、3.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91E.U.、194E.U.,拉伸面积47平方厘米、3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27.6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4.1%(不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74.7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11.8%(极显著)。2003-2004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30.9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7.3%。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亩播量7~10公斤。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和蚜虫。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旱肥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19
  品种名称:运旱22-33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89D46/90-13-20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早熟,全生育期239天,比对照晋麦47号早熟3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起身较早,两极分化快,苗脚利落。苗期叶片宽大,成株后旗叶上举、细小。株高84厘米左右,株型紧凑,茎秆较细、弹性稍差,抗倒伏能力一般。穗层整齐,小穗排列紧密。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黑胚率1.1%。平均亩穗数40.7万穗,穗粒数26.9,千粒重39.8克。冬春抗寒性较好,抗青干能力强,成熟落黄好。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至中感条锈病,中感白粉病、黄矮病和秆锈病,高感叶锈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2克/升、804克/升,蛋白质含量12.9%、13.99%,湿面筋含量26.7%、30.1%,沉降值32.毫升、39.8毫升,吸水率58.8%、58.8%,面团形成时间3.7分钟、4.4分钟,稳定时间4.4分钟、5.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83E.U.、266E.U.,拉伸面积56平方厘米、5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58.5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7.0%(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38.3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7.4%(不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7.1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12.5%。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上中旬,亩播量7~10公斤。生育中后期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和蚜虫,在丰水年份防止倒伏。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省、陕西省、河北省旱地和河南省旱薄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20
  品种名称:辽春17号(区试代号:辽97鉴30)
  选育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铁春1号//82-7231/中8354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全生育期83天左右。幼苗直立,叶色浓绿,成株叶片数8片。株高85厘米左右,株形紧凑,剑叶稍宽,稍披散。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硬质,千粒重37克左右。抗倒伏能力强,抗旱性鉴定,抗旱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秆锈病,慢叶锈病,高感白粉病。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10克/升、81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5.57%、15.67%,湿面筋含量33.4%、36.5%,沉降值46.3毫升、48.2毫升,吸水率55.1%、56.4%,面团稳定时间7.9分钟、9.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630E.U.、650E.U.,拉伸面积152平方厘米、150平方厘米。属强筋品种。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东北春麦早熟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77.7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8.9%(不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294.0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13.7%(显著)。2004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6.0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16.7%。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45万苗。播种前用粉锈宁拌种,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和黑穗病。及时防除杂草、防治蚜虫和粘虫。腊熟末期要及时收获,防止麦穗遇雨发芽、霉变。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辽宁省、吉林省南部和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通辽市、河北省张家口市旱肥地种植,也适宜在天津市作春麦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21
  品种名称:哲麦10号
  选育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哲7401/哲7513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