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支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调整国债项目资金的投向和力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同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确保各项重点支出需要,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2004年,中央财政支持“三农”的力度是多年来最大的。其中:用于农、林、水、气支出为665.8亿元,完成预算的247.7%;支持落实“两减免三补贴”支农政策措施,安排补助支出313.2亿元;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63.16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全部改为无偿投入;安排资金2.5亿元,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0多万人;安排380亿元国债项目资金用于支农支出。以上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是支持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004年中央财政社会保障支出1476.15亿元,完成预算的110.2%。其中,用于“两个确保”的支出668.59亿元;落实就业补助资金63.2亿元及其他财税优惠政策,支持城镇新增就业980万人;安排低保支出102亿元,确保低保对象基本生活不受粮食等基本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启动吉林、黑龙江两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5亿元,地方财政也相应安排资金,建立了改善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状况的财政保障机制;拨付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费和应急度汛项目资金17.01亿元,特大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补助费40亿元,地方财政也相应安排了资金,及时解决了灾民生产和生活困难问题。
三是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4年,中央财政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事业投入98722亿元,完成预算的103.4%,主要是在确保各项社会事业正常资金需求的同时,重点解决了一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2004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331.56亿元,完成预算的104.1%,用于积极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并初步形成了以对农村中小学贫困生免费发放教科书、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和资助高校特困生生活费为主要内容的国家资助贫困生财政投入体系;医疗卫生支出77.5亿元,完成预算的95.6%,用于支持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救治工作,未完成预算的主要原因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央财政年初预算安排10亿元,执行中对中西部地区根据当年试点地区“参合”人数和地方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到位情况等实行据实结算,实际支出2.96亿元;此外,还从彩票公益金中安排3亿元用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科技支出493.29亿元,完成预算的104%,加大了对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以及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投入等;安排补助资金1.99亿元,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较好地调动了农民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性;安排经费2.75亿元,有效保障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的需要,并出台了一系列财税扶持政策,有力缓解了禽流感对家禽养殖户以及相关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此外,还加大行政政法投入,安排专款补助和专项经费,支持改善贫困地区基层政法单位办案条件和“大通关”建设等。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