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关于组织申报“十五”“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第三批项目的通知

  十四、番茄新品种选育
  1、研究目标
  以优质、高产、抗病为目标,选育适合于保护地和陆地栽培的鲜食和加工专用型番茄新品种。
  2、技术经济指标
  保护地鲜食番茄品种:要求耐低温弱光,在冬季日光温室内座果率比主栽品种提高15%,产量提高8%以上,单果重150g以上,果面光滑,着色均匀;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5%以上;不易裂果,耐贮运,室温条件下货架寿命10天以上;抗ToMV、CMV、叶霉病、枯萎病、根结线虫、黄萎病、青枯病等3种以上主要病害。
  露地鲜食番茄品种:要求生长势较强,适应性较广;产量比主栽品种提高8%以上,单果重120g以上,果面光滑,着色均匀;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5%以上;不易产生畸形果和裂果,商品果率达85%以上;耐贮运,室温条件下货架寿命7天以上;抗ToMV、CMV、枯萎病、根结线虫、黄萎病、青枯病等3种以上主要病害。
  加工番茄品种:要求果实番茄红素达到90mg/kg(鲜重)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5.2%以上,果实硬度0.6kg/cm2,耐压力6.5kg/果以上,抗ToMV和枯萎病,产量比主栽品种增产8%以上。
  十五、甘蓝新品种选育
  1、研究目标
  以优质、抗病、早熟、丰产为目标,重点选育春甘蓝和秋甘蓝杂交新品种。
  2、技术经济指标
  春甘蓝新品种:要求叶球圆球形或近圆球形,叶质脆嫩、风味品质优良、耐先期抽薹、适于春季露地或保护地种植。叶球紧实度达0.5以上、球内中心柱小于球高的1/2。抗干烧心、不裂球、耐寒。定植到收获55天左右,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8%以上。
  秋甘蓝新品种:要求叶球紧实度达0.5以上,球内中心柱不超过球高1/2,叶球圆型或扁圆型,抗黑腐病和病毒病。定植到收获65-70天,晚收5-7天,裂球率小于10%,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8%以上。
  十六、黄瓜新品种选育
  1、研究目标
  重点选育优质、高产、抗逆(抗病、耐低温弱光、耐高温)的鲜食和加工专用型黄瓜新品种。
  2、技术经济指标
  有刺型黄瓜品种:要求育成新品种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10%-15%。瓜条顺直,瓜色深绿、均匀,刺密瘤明显,瓜把小于瓜长度的1/7,口感脆嫩,清香,无苦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5%以上,畸形瓜率小于15%。保护地品种要求抗3种以上主要病害,露地品种要求抗4种以上主要病害,露地及秋延后大棚栽培品种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对病毒病达到抗病级以上,抗逆性强(低温、高温、弱光)。
  无刺或少刺黄瓜品种:育成新品种比当地同类主栽品种增产15%以上,瓜条顺直,无刺或少刺,商品瓜率达85%;口感脆,微甜,清香,不含苦味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5%以上。抗3种主要病害,露地及秋延后大棚栽培品种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对病毒病达到抗病级以上,抗逆性强(低温、高温、弱光)。
  加工型黄瓜品种:较同类主栽品种增产8%左右,瓜条顺直,皮色均匀,心腔小,果肉厚,肉质紧密,畸形瓜率小于15%,无苦味,腌渍后出菜率不低于50%。抗3种主要病害,抗逆性强(低温、高温、弱光)。
  十七、高粱新品种选育
  1、研究目标
  重点选育风味适口,具有营养保健价值的优质食用型高粱新品种;淀粉与单宁含量高,白酒风味优良的专用酿酒高粱新品种;生物学产量、含糖量和榨汁率较高的糖用(兼能源用)高粱新品种以及专用饲料高粱新品种。
  2、技术经济指标
  粒用(食用或饲用)高粱新品种:要求子粒产量较同类主栽品种增产5%以上;子粒蛋白质含量10%左右,赖氨酸含量0.25%以上,单宁含量0.2%以下;米饭适口性好,有饭香味;抗高粱丝黑穗病,用0.6%菌土接种发病株率在10%以下。
  酿酒高粱新品种:要求子粒产量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5%以上;子粒淀粉含量在70%以上,单宁含量在1%以下;抗高粱丝黑穗病,用0.6%菌土接种发病株率在10%以下。
  糖用(兼能源用)高粱新品种:要求茎秆产量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5%以上,茎秆榨汁率在60%以上,茎秆含糖量15%(BX锤度)以上;抗高粱丝黑穗病,用0.6%菌土接种发病株率在10%以下。
  饲草用高粱新品种:要求茎叶生物学产量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8%以上;生育期间收割至少两次;蛋白质含量占干重2%-3%;无氮浸出物30%以上,茎叶氰氢酸含量在500mg/Kg以下。抗高粱丝黑穗病,用0.6%菌土接种发病株率在10%以下。

  附件2:

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申请书(格式)



  申请书封面
  品种名称
  申报单位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申请人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申报日期
  申请书内容

  一、品种名称
  二、历次审(认)定时间和部门(附品种审(认)定证书、品种审(认)定申请书、省或大区区试总结报告及有关材料)。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附产量、品质、抗性、生育期等有关证明材料,必须有具体数据指标,证明材料以国家认定的有关部门(见新品种申请表)出具的为准]。
  四、应用情况
  1、实际推广面积(包括示范和审、认定通过后的应用情况,示范及推广面积,注明统计资料来源。审、认定后各年的推广面积以准予推广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种子管理站出具的证明为准,附证明材料)。
  2、预计推广面积(包括适宜区域范围、区域播种总面积和该品种预测可能推广的最大面积)。
  3、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包括已经取得效益及预测的效益)。
  五、其它必要材料
  六、推荐意见
  1、申请单位意见(公章)
  2、组织单位意见(公章)(农业厅、科技厅)

  附件3-1:

水稻新品种申请表




┏━━━━━━┯━━━━━━━━━━━━━━┯━━━━┯━━━━━━━━━━━━┓
┃ 新品种名称│              │区试代号│            ┃
┠──────┼──────────────┼────┼────────────┨
┃ 第一完成人│              │联系电话│            ┃
┠──────┼──────────────┼────┼────────────┨
┃申请单位全称│              │主管部门│            ┃
┠──────┼──────────────┴────┴────────────┨
┃ 所属生态区│   A: 长江流域稻区     B: 华南稻区      C:华北稻区┃
┃      │   D: 东北稻区       E:云贵高原稻区    F:西北稻区┃
┠──────┼────────────────────────────────┨
┃      │   A: 常规稻         B: 杂交稻          ┃
┠──────┼────────────────────────────────┨
┃      │   A:优质食用         B:工业加工          ┃
┠──────┼────────────────────────────────┨
┃  品种类型 │  A: 籼    B: 粳     C: 糯     D: 籼粳中间┃
┠──────┼────────────────────────────────┨
┃      │   A: 早稻     B: 中稻(或单季稻)   C: 晚稻  ┃
┃      │   D: 早中晚兼用  E: 早晚兼用       F: 中晚兼用┃
┠──────┼──────────┬────┬────────────────┨
┃首次审定时间│   年  月  日 │审定部门│                ┃
┠──────┴──────────┴────┴────────────────┨
┃                    达到指标               ┃
┠──┬────────────┬───────────┬────┬──────┨
┃  │首次审定时比对照增产 % │           │绝对产量│   公斤/亩┃
┠──┼────────────┴───────────┴────┴──────┨
┃产 │注:增产幅度和绝对产量取首次审定时参加两年或三年区试的平均数      ┃
┠──┼────────────┬───────────┬────┬──────┨
┃量 │首次审定时对照品种   │           │绝对产量│   公斤/亩┃
┠──┼────────────┼───────────┼────┼──────┨
┃  │区试区域内当时主栽品种 │           │统计产量│   公斤/亩┃
┠──┼────────────┴───────────┴────┴──────┨
┃  │理化指标以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检测中心的检测结果为准,填入检测数值。  ┃
┠──┼──────┬────┬─────┬──────┬──────┬────┨
┃品 │糙米率%  │    │垩白率% │      │直链淀粉% │    ┃
┠──┼──────┼────┼─────┼──────┼──────┼────┨
┃  │精米率%  │    │垩白大小%│      │胶稠度(mm)│    ┃
┠──┼──────┼────┼─────┼──────┼──────┼────┨
┃质 │整精米率% │    │粒长(mm)│      │糊化温度  │    ┃
┠──┼──────┼────┼─────┼──────┼──────┼────┨
┃  │透明度(级)│    │长宽比  │      │      │    ┃
┠──┼──────┴────┴─────┴──────┴──────┴────┨
┃  │稻瘟病      A:抗    B:中抗   C:感             ┃
┠──┼────────────────────────────────────┨
┃  │白叶枯病     A:抗    B:中抗   C:感             ┃
┠──┼────────────────────────────────────┨
┃抗 │纹枯病      A:抗    B:中抗   C:感             ┃
┠──┼────────────────────────────────────┨
┃  │白背飞虱     A:抗    B:中抗   C:感             ┃
┠──┼────────────────────────────────────┨
┃性 │褐飞虱      A:抗    B:中抗   C:感             ┃
┠──┼────────────────────────────────────┨
┃  │二化螟      A:抗    B:中抗   C:感             ┃
┠──┼────────────────────────────────────┨
┃  │三化螟      A:抗    B:中抗   C:感             ┃
┠──┼────────────────────────────────────┨
┃  │稻纵卷叶螟    A:抗    B:中抗   C:感             ┃
┠──┼────────┬─────────┬─────────────────┨
┃  │不良环境因子  │         │A:抗    B:中抗   C:不抗 ┃
┠──┼────────┴─────────┴─────────────────┨
┃  │注:抗性以省级及省级以上农科院植保所或植保站出具的接种鉴定报告为准。  ┃
┠──┼──────────────────┬─────────────────┨
┃适 │     历次审(认)定部门    │准予推广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
┠──┼────────────────┬─┼─┬───────────────┨
┃应 │1.               │ │ │               ┃
┠──┼────────────────┼─┼─┼───────────────┨
┃性 │2.               │ │ │               ┃
┠──┼────────────────┼─┼─┼───────────────┨
┃  │3.               │ │ │               ┃
┠──┼────────┬──┬────┴─┼─┴───┬───────────┨
┃  │ 首次审定通过  │20年│      │统计地区名│           ┃
┠──┼────────┼──┼──────┼─────┼───────────┨
┃推 │ 后年推广面积  │20年│      │统计地区名│           ┃
┠──┼────────┼──┼──────┼─────┼───────────┨
┃广 │(单位:万亩) │20年│      │统计地区名│           ┃
┠──┼────────┼──┼──────┼─────┼───────────┨
┃面 │        │20年│      │统计地区名│           ┃
┠──┼────────┼──┼──────┼─────┼───────────┨
┃积 │        │20年│      │统计地区名│           ┃
┠──┼────────┴──┼──────┼─────┴───────────┨
┃  │   合 计(万亩)  │      │                 ┃
┠──┼───────────┴──────┴─────────────────┨
┃  │注:推广面积以准予推广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种子管理站出具的证明为准。┃
┗━━┷━━━━━━━━━━━━━━━━━━━━━━━━━━━━━━━━━━━━┛

  说明:1、请在相应项中填入数值或选项划“ ”;
     2、所有指标低于对照品种时填负值;
     3、“达到指标”所有内容在申请书中必须有有效的证明材料。

  附件3-2:

小麦新品种申请表




┏━━━━━━┯━━━━━━━━━━━━━━┯━━━━━┯━━━━━━━━━━━┓
┃ 新品种名称│              │ 区试代号 │           ┃
┠──────┼──────────────┼─────┼───────────┨
┃ 第一完成人│              │ 联系电话 │           ┃
┠──────┼──────────────┼─────┼───────────┨
┃申请单位全称│              │ 主管部门 │           ┃
┠──────┼──────────────┴─────┴───────────┨
┃ 所属生态区│A: 北方春麦区  B: 黄淮冬麦区  C: 长江流域冬麦区     ┃
┃      │D: 西部麦区   E: 华北冬麦区  F: 南方冬麦区       ┃
┠──────┼────────────────────────────────┨
┃  品种类型 │A: 优质强筋    B: 优质弱筋    C:优质中筋       ┃
┠──────┼──────────┬────┬────────────────┨
┃首次审定时间│    年  月  日│审定部门│                ┃
┠──────┴──────────┴────┴────────────────┨
┃                    达到指标               ┃
┠──┬────────────┬────────────┬────┬─────┨
┃产 │ 首次审定时比对照增产% │            │绝对产量│  公斤/亩┃
┠──┼────────────┴────────────┴────┴─────┨
┃  │注:增产幅度和绝对产量取首次审定时参加两年或三年区试的平均数      ┃
┠──┼────────────┬────────────┬────┬─────┨
┃量 │  首次审定时对照品种名 │            │绝对产量│  公斤/亩┃
┠──┼────────────┼────────────┼────┼─────┨
┃  │区试区域内当时主栽品种名│            │统计产量│  公斤/亩┃
┠──┼────────────┴────────────┴────┴─────┨
┃  │品质以农业部谷物质量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为准。            ┃
┠──┼───┬────────────────────────────────┨
┃  │ 优质 │总体达到国家面包小麦的标准等级  A:一级    B:二级     ┃
┠──┼───┼────────────────────────────────┨
┃品 │   │面包体积(cm3)                         ┃
┠──┼───┼────────────────────────────────┨
┃  │ 强筋 │面包质地      A:优良   B:一般            ┃
┠──┼───┼────────────────────────────────┨
┃  │   │面包评分:                           ┃
┠──┼───┼────────────────────────────────┨
┃质 │ 优质 │总体达到国家糕点饼干小麦的标准等级  A:一级  B:二级    ┃
┠──┼───┼────────────────────────────────┨
┃  │ 弱筋 │糕点饼干评分:                         ┃
┠──┼───┼────────┬────────┬────────┬─────┨
┃  │优质中│ 蛋白质含量(%)│        │稳定时间(min) │     ┃
┃  │筋  │        │        │        │     ┃
┠──┼───┴────────┴────────┴────────┴─────┨
┃抗 │A: 一抗、二中抗以上或一高抗          B: 一抗、一中抗以上  ┃
┃  │C: 一抗         D: 一中抗      E: 田间抗性一般   ┃
┠──┼────────────────────────────────────┨
┃性 │                                    ┃
┠──┼────────────────────────────────────┨
┃  │注:抗性以省级及省级以上农科院植保所或植保站出具的接种鉴定报告为准。  ┃
┠──┼──────────────────┬─────────────────┨
┃适 │     历次审(认)定部门    │准予推广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
┠──┼────────────────┬─┼─┬───────────────┨
┃应 │1.               │ │ │               ┃
┠──┼────────────────┼─┼─┼───────────────┨
┃性 │2.               │ │ │               ┃
┠──┼────────────────┼─┼─┼───────────────┨
┃  │3.               │ │ │               ┃
┠──┼───────┬───┬────┴─┼─┴────┬──────────┨
┃  │ 首次审定通过 │20 年│      │统计地区名 │          ┃
┠──┼───────┼───┼──────┼──────┼──────────┨
┃推 │ 后年推广面积 │20 年│      │统计地区名 │          ┃
┠──┼───────┼───┼──────┼──────┼──────────┨
┃广 │(单位:万亩)│20 年│      │统计地区名 │          ┃
┠──┼───────┼───┼──────┼──────┼──────────┨
┃面 │       │20 年│      │统计地区名 │          ┃
┠──┼───────┼───┼──────┼──────┼──────────┨
┃积 │       │20 年│      │统计地区名 │          ┃
┠──┼───────┴───┼──────┼──────┴──────────┨
┃  │   合 计(万亩)  │      │                 ┃
┠──┼───────────┴──────┴─────────────────┨
┃  │注:推广面积以准予推广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种子管理站出具的证明为准。┃
┗━━┷━━━━━━━━━━━━━━━━━━━━━━━━━━━━━━━━━━━━┛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