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关于组织申报“十五”“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第三批项目的通知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
关于组织申报“十五”“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
及繁育技术研究”第三批项目的通知
(农科(计)函[200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林、农牧渔业、农垦)厅(局)、科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农业部直属科研单位;中国科学院资环局:
  为加快农作物品种创新,建立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向优质化专用化方向发展,经研究,科技部、农业部决定开展“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第三批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有关事项如下:
  一、申报范围
  2005年第三批项目的申报范围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花生、甘薯、马铃薯、谷子、高粱、大麦、甘蔗、白菜、番茄、黄瓜、甘蓝等17种主要作物。
  二、品种要求
  申报品种仅限定在2002年1月1日以后首次通过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限省级和国家级)审定的品种;没有列入审定目录的作物必须在此期间通过同行专家的鉴定(认定);申报作物的品种类型须符合《项目指南》规定。申报人必须为品种育成人,否则不予受理。
  三、组织申报
  项目申报面向全国。地方单位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林、农牧渔业、农垦)厅(局)统一组织,并会同同级科学技术委员会(厅)做好协调工作,共同签署意见后统一上报。中央直属单位按申请单位的隶属关系分别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农业部直属科研单位和中国科学院资环局统一组织申报。
  四、申报数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生产实际,结合农业部发布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认真组织筛选在全国具有优势的农产品新品种进行申报,以避免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个作物申报新品种不超过5个,新品种申报总数不超过15个,并将上报新品种进行排序。
  五、申请材料
  申请材料(包括申请表、申请书和相应附件)一式10份,A4标准纸、仿宋4号字体打印,并按照申请材料封面、申请材料目录、申请表、申请书、相关附件的顺序依次装订成册,注明页码;统一采用羊皮纸(皮纹纸)封皮进行胶订,请勿用塑料封皮等其他装订方法;对获得新品种权的农作物新品种要在申报材料中注明,在同等条件下将优先进行资助。
  六、申报时间
  申报截止时间(收到日期)为2005年3月25日。请各组织单位于截止日期前将本地区、本部门的申请材料统一寄送到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处。同时将排序后的申报清单(格式见附件5)、申报品种的品种简介与栽培规程WORD文档(格式见附件4)于截止日期前发送到电子邮件Kjzxxmch@agri.gov.cn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18号楼501室(邮编100026)。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处
  联系人: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张文程 金根(010)64193022 64192916
  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
  蒋茂森 郭志伟(010)58881408 58881409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张宪法 翟勇(010)65085602 64195085
  附件:1、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项目指南
  2、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申请书(格式)
  3、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申请表(格式)
  4、品种简介及栽培规程(格式)
  5、申报清单(格式)

                        二00五年二月二十八日

  附件1:
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项目指南
(2003—2005)

  一、水稻新品种选育
  1、研究目标
  围绕提高稻米品质质量,重点选育国标二级以上食用型优质米新品种和适合工业加工型超高产新品种。
  2、技术经济指标
  食用优质水稻新品种:要求产量与同类主栽品种相仿,抗一种以上主要病虫害(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褐飞虱)或不良环境因子,品质达到国标或部颁一级优质米标准
  工业加工型超高产水稻新品种:要求产量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15%以上,适合加工味精、酿酒、副食品加工,直链淀粉含量24%以上,抗一种以上主要病虫害或不良环境因子。
  二、小麦新品种选育
  1、研究目标
  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稳定发展中筋小麦,提高小麦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完善优良品种的高效生产栽培技术。
  2、技术经济指标
  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要求产量不低于同类主栽品种,品质达优质强筋小麦标准,不完善粒≤6.0%,容重≥770克/升,籽粒粗蛋白(干基)≥15.0%,湿面筋(14%水分)≥35%,吸水率≥60%,面团稳定时间≥10分钟。中抗条锈病、白粉病,兼抗当地2种主要病害。
  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要求产量不低于同类主栽品种,品质达优质弱筋小麦标准,容重≥750克/升,籽粒粗蛋白(干基)≤11.5%,湿面筋(14%水分)≤24%,吸水率≤54%,面团稳定时间≤2分钟。抗当地3种以上主要病害。
  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要求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显著,不完善粒≤6.0%,容重≥770克/升,降落值≥300秒,面团稳定时间≥3分钟,延展性≥16cm,中抗条锈病与白粉病。黄淮麦区品种对赤霉病、纹枯病的抗性优于同类主栽品种;北方冬麦区品种抗寒性与对照品种相当或在自然抗寒性鉴定中死茎率不超过20%。
  三、玉米新品种选育
  1、研究目标
  在提高品种抗逆性和产量潜力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优质饲料专用玉米、优质加工专用玉米和青贮玉米新品种,优化玉米品种结构,提高综合效益。
  2、技术经济指标
  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要求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5%以上,籽粒纯黄色,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低于25%,商品品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标准(容重685g/L,粗蛋白质9%,赖氨酸0.25%)。高抗当地玉米主要病害,抗倒性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
  高淀粉工业专用玉米新品种:要求产量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5%以上,产量潜力在750kg/亩以上;籽粒纯黄色或纯白色,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低于25%,商品品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标准(容重650g/L,淀粉72%)。高抗当地玉米主要病害,抗倒性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
  高油玉米新品种:要求产量比普通玉米对照减产不超过5%,籽粒含油6%以上,产量潜力在700kg/亩以上,商品品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标准。高抗当地玉米主要病害,抗倒性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
  优质蛋白玉米新品种:要求产量比对照增产5%以上,籽粒蛋白质9%以上,每百克蛋白质赖氨酸含量4克以上,产量潜力在700kg/亩以上。商品品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标准。抗穗粒腐病及当地其它主要玉米病害。
  青贮玉米新品种:要求收获期每亩生物产量超过3.5吨,比普通玉米高20%以上。秸杆蛋白质含量在6%以上,糖份含量3%以上,消化率55%以上,高抗当地玉米主要病害,抗倒性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
  四、大豆新品种选育
  1、研究目标
  以提高单产、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为重点,选育优良的高油大豆和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完善新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
  2、技术经济指标
  高油大豆新品种:要求比当地同类主栽品种增产10%以上,含油量22%以上(蛋白质含量不低于38%),抗花叶病毒病,兼抗2种主要病害,株形好,适合大面积机械化栽培。
  高蛋白大豆新品种:要求比当地同类主栽品种增产10%以上,籽粒商品性好,蛋白质含量43-45%,抗花叶病毒病或孢囊线虫病,兼抗2种主要病害。
  五、棉花新品种选育
  1、研究目标
  适应纺织工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重点选育陆地长绒棉和中短绒棉,减少“三丝”含量,改善棉花品质,推进棉花标准化生产。
  2、技术经济指标
  高支纱棉花新品种:要求产量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7%,纤维长度30mm以上,比强度33cN/tex,麦克隆值3.7-4.5;抗枯萎病、黄萎病。
  中支纱棉花新品种:要求产量比同类对照增产10%,纤维长度29-30mm,比强度28-33cN/tex,麦克隆值3.5-5.0;抗枯萎病、黄萎病。
  低支纱棉花新品种:要求产量比同类对照增产20%,纤维长度27-29mm,比强度28cN/tex,麦克隆值3.5-5.0;抗枯萎病、黄萎病。
  六、油菜新品种选育
  1、研究目标
  以小孢子培养等现代育种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培育适应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种植的双低、高产、高含油量、抗病油菜新品种(杂交种);进行新品种高效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2、技术经济指标
  常规种比“九五”育成的双低品种增产10%以上,杂交种增产15%以上;含油量>40%,蛋白质与同类主栽品种相当,芥酸含量<1%,籽粒硫甙含量<18μmol/g,菌核病抗性与中油821相当,并适应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种植。
  七、花生新品种选育
  1、研究目标
  以提高含油量和改善品质为目标,选育高含油量和出口专用型花生新品种,提高花生品质。
  2、技术经济指标
  高含油量品种:春播单产4000kg/hm2以上,高产潜力达到7500kg/hm2以上(北方)、6000kg/hm2以上(南方),含油量55%以上,中抗叶斑病,南方品种抗锈病和青枯病,抗旱耐涝,适于2个省以上推广种植。
  出口专用型品种:单产4000kg/hm2以上,油酸亚油酸比值在1.45以上,含糖量6%以上,口味好,荚果及籽仁符合出口标准。
  八、谷子新品种选育
  1、研究目标
  进一步提高小米的适口性与商品性(外观品质),提高产量和抗性,培育优质高产米用型品种和具有特殊营养价值的保健专用品种。
  2、技术经济指标
  优质高产米用型品种:要求小米适口性和商品性均好,有光泽、整齐一致,煮粥粘香爽口。直链淀粉含量14-17%,糊化温度2.0-3.5,胶稠度115mm以上,在行业组织举办的全国性小米品质评比中被评为一级优质米。较对照增产5%以上(杂交种较对照增产10%以上),较同类主栽品种增产5%以上,抗当地主要病害,抗旱抗倒伏。
  保健专用品种:要求一种以上营养保健成分突出,在行业组织举办的全国性小米品质评比中被评为二级优质米以上。较同类主栽品种增产5%以上,抗当地主要病害,抗旱抗倒伏。
  九、大麦新品种选育
  1、研究目标
  通过现代高效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的途径,解决专用大麦在品质改良(啤麦的麦芽浸出率和糖化力等、饲麦的蛋白质含量和β-葡聚糖含量等)和抗病性改良(赤霉病等)上的技术难点,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啤酒专用和饲料专用大麦新品种。
  2、技术经济指标
  啤酒专用大麦新品种: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8%以上,麦粒与麦芽品质达到国家啤酒原料一级或优级标准,并具有色浅、壳薄等良好的籽粒外观。抗当地主要病害,大麦主产区需主抗赤霉病,兼抗黄花叶病或白粉病。
  饲料专用大麦新品种:产量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8%以上,籽粒蛋白质含量南方麦区达到13.0%以上,北方麦区达到14.0%以上,β-葡聚糖含量2.5%以下,β-葡聚糖酶活性较高,粘度低,粗纤维含量低,配合饲料生产性能好。主抗赤霉病,兼抗当地主要病害(黄花叶病或白粉病或网斑病)。
  十、甘蔗新品种选育
  1、研究目标
  提高单位面积产糖量和产品品质,增强抗逆性(抗旱、抗病、抗寒、耐瘠)和宿根性,选育优质高产的甘蔗新品种。
  2、技术经济指标
  亩产量与当家种相当,蔗糖分比同熟期当家种增加1%(绝对值);或产量、糖份与当家种相当,但具有某些特优异性状(特抗旱、特抗病、特抗寒、强宿根性等)。受旱30天后株高伤害率、质膜透性低于30%,丙二醛含量在7μmol/gFW以内。中抗黑穗病与花叶病。
  十一、甘薯新品种选育
  1、研究目标
  选育用于淀粉加工的抗病高淀粉型品种、优质食用营养型品种和具有特殊用途的专用品种等。
  2、技术经济指标
  抗病高淀粉型品种:鲜薯亩产超过2200公斤,淀粉产量较同类主栽品种高12%以上,淀粉含量20%以上。淀粉品质好,糖化慢,高抗(兼抗)当地主要病害(茎线虫病、根腐病、薯瘟病、蔓割病),北方薯区主抗茎线虫病,长江中下游和南方薯区主抗薯瘟病。
  优质食用型新品种:可溶性糖含量5%以上,肉色黄至桔红,干率25%以上,产量不低于当地主栽品种,并具备早收高产、薯形美观、食味好、商品性好、抗当地两种主要病害或耐病毒病等特点,耐贮性好。
  特用甘薯新品种:产量不低于当地主栽品种的80%,抗病性状同淀粉用品种。胡萝卜素专用品种要求胡萝卜素含量为10毫克/100克鲜薯以上;菜用品种要求茎尖柔嫩,茎端无茸毛,无异味、适口性好,短蔓多分枝,耐肥水,耐采收,总体评价超过台农71号。
  十二、马铃薯新品种选育
  1、研究目标
  应用细胞突变体筛选技术、分子育种技术等多基因聚合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手段,选育优质、抗病(病毒病、晚疫病、青枯病)、鲜食型马铃薯新品种、适合于炸条炸片的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和淀粉加工专用马铃薯新品种。
  2、技术经济指标
  炸条炸片专用品种:较同类主栽品种增产3-5%,还原糖含量经冬贮回暖后不高于0.4%,薯型长椭圆形,芽眼浅,商品率达80%以上。中晚熟品种抗一种主要病毒病,高抗晚疫病;早熟品种抗两种主要病毒病,兼抗当地2种主要病害。
  适于淀粉加工专用品种:淀粉平均产量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10%以上,淀粉含量18%以上。北方品种抗两种主要病毒病和晚疫病,南方及二季作区品种兼抗青枯病,芽眼浅,薯型正。
  超早熟鲜薯食用品种: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15%以上,熟期60天以内,淀粉含量12-13%,食用品质优良,芽眼浅,外观好。抗两种以上主要病毒病。
  十三、大白菜新品种选育
  1、研究目标
  利用细胞工程等分子育种高新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优良出口型大白菜,提高产量、抗性和品质。
  2、技术经济指标
  秋播新品种:要求产量超过当地同类主栽品种10%以上,品质优良,叶球紧实,风味好,符合当地消费习惯,抗TuMV、霜霉病、黑斑病、干烧心等3种以上主要病害。高桩、直筒类型软叶率30%以上,矮桩、圆球类型软叶率50%以上。
  夏播新品种:要求耐热,能耐32℃的高温,田间鉴定抗TuMV,兼抗霜霉病、黑斑病、干烧心等病害中的一种病害,品质优良,产量超过当地同类主栽品种10%以上。
  春播新品种:要求抽薹率不超过5%,田间鉴定抗TuMV,兼抗霜霉病、黑斑病、软腐病等病害中的一种病害,品质优良,产量超过当地同类主栽品种10%以上。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