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项目实施情况总结》的通知

  (一)夯实蚕业基础,巩固国际主导地位
  抓好基地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为适应新一轮产业升级以及农业经济区域结构调整,本着巩固提高老区、择优发展新区,重点带动中西部蚕业发展,通过基金项目重点支持了一批优质蚕茧基地的建设,涉及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江西、湖北、河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云南、新疆、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市),这些基地在深化蚕茧收购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实现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推进蚕茧生产的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重视科学研究,加快新品种选育。为解决农业基础薄弱问题,提高科技水平,增加技术储备,增强创新能力,选择了一批对蚕茧生产、行业发展具有关键性、前瞻性、公益性的课题研究攻关,主要包括蚕桑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蚕的基因组学与高新技术应用、先进养蚕技术与装备、“东桑西移”关键技术等。在发掘和妥善保存我国特有丰富的蚕、桑种质资源基础上,育成了一批适合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中西部新蚕区使用的蚕桑新品种,显示出产量、质量、效益“三提高”的明显效应。
  推广先进技术,构建质标体系。通过微粒子病检疫与主要病虫害防治,支持蚕业质量标准体系与蚕种质检机构建设,以及小蚕共育、方格蔟上蔟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使养蚕发病损失率由10%以上遏制到5%左右。基金支持了农业部蚕桑质检中心和浙、苏、鲁、粤、川、桂等省级蚕种质检机构的建设,并连续六年开展全国蚕种质量的抽查。综合应用这些先进适用技术,使我国的生丝等级在较短的时间内由2A50提高到3A50以上,优质生丝产品已能与以日本、巴西为代表的国际先进水平抗衡。
  (二)提高工业科技水平,加快产业提升
  丝绸新材料及其产业化开发,丰富了花色品种。加快发展以真丝为主体的新型含丝复合纤维和新合纤等差别化、功能性纤维,实现丝绸材料的系列化和多元化。几年中,推出了各类含丝复合纤维、细旦、粗旦、天然彩色茧丝、JC蚕蛹蛋白纤维、特种蚕茧纤维等新型丝类产品,以及超薄、重磅、阔幅、功能性等丝绸新产品、新品种、新花色愈百种。一些优秀新产品在保持真丝纤维优良风格和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服用性能,赋予吸湿排汗、抗菌防臭、抗紫外线、保暖、保健等功能性,并结合设计创新和工艺与设备创新,丰富了花色品种,增加了产品系列,提高了产品档次。特别是弹力面料产品,加工技术日趋成熟,至今已发展成为丝绸产品中的新兴门类,在行业产品结构优化调整中发挥了重要带动作用。
  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先进适用技术产业化应用,提高了丝绸工业的科技含量。基金项目推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丝绸产业,在提升产业整体水平方面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提高产品品质,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二是提高加工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和简化工艺流程,降低加工成本;三是提高市场的快速应变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基金项目积极推进数码、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在数码织造、数码印染、机电一体化成套制丝装备等多个领域,为行业起到了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已取得的丝绸四色平网叠印技术、真丝数码仿真彩色织物新产品、真丝数码景象织锦及个性化服装面料系列产品等多项成果,在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制丝成套设备机电一体化、高速织机用丝浸泡技术等关键技术,显著提高了丝绸加工品质和服用性能,其工业化应用,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