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含水上升率。应根据有代表性的相渗透率曲线或水驱曲线来确定,各开发阶段含水上升率不超过理论值。
2.自然递减率和综合递减率。根据油藏类型和所处的开发阶段确定递减率控制指标。
3.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一般控制在8%-11%左右。
4.油藏压力系统。水驱油田高饱和油藏地层压力应保持在饱和压力以上;低渗、低压油藏地层压力一般保持在原始地层压力以上;注水压力不超过油层破裂压力;油井井底流动压力要满足抽油泵有较高的泵效;适合转蒸汽驱的稠油油藏,地层压力要降到合适水平。
5.注采比。水驱开发油田原则上保持注采平衡;中高渗透油田年注采比要达到1.0左右;低渗透油田年注采比要控制在1-1.5左右;稠油蒸汽吞吐油藏累积采注比要大于1、周期油汽比大于0.15。
第五十八条 油田开发生产过程中采油工程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开展以实施油田开发方案、油田生产维护为主要内容的井下作业(投产投注、大修、侧钻、维护性作业、增产增注措施)和采油生产技术管理;做好井下作业措施效果的经济评价工作。
第五十九条 采油工程主要技术指标包括开井率、生产时率、泵效、检泵周期、免修期、吨液耗电、方案分注率、分注合格率、注水合格率、注汽干度、作业一次合格率、措施有效率、有效期、热采油汽比、措施增油量等。要按照股份公司要求和油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技术指标,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
第六十条 油田开发必须兼顾伴生气的管理工作,建设必要的伴生气地面集输工程,做好伴生气计量工作,建立伴生气管理制度,尽量减少伴生气放空,防止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提高伴生气商品率。
第六十一条 效益评价是分析和掌握已开发油田生产经营状况、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依据。效益评价工作的重点是分析操作成本构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治理措施。应按年度对油田、区块、单井生产成本及效益指标进行分析,并针对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有效控制操作成本。
第六十二条 不断提高生产运行过程现代化管理水平,使生产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处理、决策及时准确,为日常生产管理和调控提供先进手段。
1.要逐步实现日常生产的全程监控,包括对油气生产、集输、供水、供电系统及原油储运实行全程监控。
2.建立各生产环节的预警系统,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并对突发事件提供各种可能的处理措施。
3.通过日常生产信息处理,提出近期生产组织方案,保证生产管理的科学性。
第六十三条 要大力提高油田开发队伍的技术素质,做好人才培训工作。对操作技术人员应按岗位需求实施岗位培训和相关技能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技术更新培训;对采油厂厂长、经理等中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经营管理和相关技能培训。
第六十四条 要根据股份公司有关档案管理规定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做好各种开发动态监测资料、开发数据、方案、报告、图件和岩心等资料的归档管理工作。特别要做好涉及国家和股份公司商业秘密的规划计划、开发部署、科技成果、储量和财务数据等资料的保密工作。
第六章 开发调整与提高采收率
第六十五条 油田开发调整与提高原油采收率是油田开发中后期改善开发效果的重要措施。油田开发调整主要内容为井网、层系和注采系统调整。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包括改善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不断改善开发效果,增加可采储量,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第六十六条 要研究不同类型油藏在不同开发阶段的开发特点,确定油田开发技术调控指标。水驱油田开发的阶段调控指标主要包括:
1.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中高渗透油藏(空气渗透率大于50×10-3μm2)一般要达到80%,特高含水期达到90%以上;低渗透油藏(空气渗透率小于于50×10-3μm2)达到70%以上;断块油藏达到60%以上。
2.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中高渗透油藏一般要达到70%,特高含水期达到80%以上;低渗透油藏达到60%以上;断块油藏达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