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
三十条规定的生产危险物品的容器的专业生产单位具备的生产条件。
4.2 《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
二十条和第
二十一条规定的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企业具备的生产条件。
4.3 《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生产定点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的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企业具备的基本条件。
4.4 《
关于〈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生产定点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规定的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企业具备的条件。
5 生产条件评价程序
5.1 前期准备工作
5.1.1 根据被评价单位的委托书,索取本导则第3章所列被评价单位的营业执照或企业名称预先核定通知书、土地使用证、租赁合同和相关批准文件的复印件。
5.1.2 与被评价单位签定评价合同。
5.1.3 组建评价组,了解被评价单位的情况,收集有关资料。
5.2 现场检查和评价
5.2.1 查验被评价单位按本导则“生产条件评价的前提条件”的要求所提供文件或合同复印件的真实性。
5.2.2 确定被评价企业可以生产的包装物、容器名称和类别。
5.2.3 根据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企业实际,划分评价单元。评价单元一般可划分为:
a)产品质量管理;
b)资源管理;
c)技术文件管理;
d)采购质量管理;
e)过程质量管理;
f)质量检验;
g)安全生产管理。
5.2.4 针对现场情况,根据《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企业生产条件评价现场检查表》(见附录A),对现场设施、装置、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进行评价。
5.2.5 对生产条件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对策和措施。
a)管理方面(制度、组织、人员)的对策和措施;
b)场所、设施、装置、工艺与设备方面的对策和措施。
5.3 针对不符合生产条件要求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和措施可进行复查,确认整改后已符合要求。
5.4 编制生产条件评价报告。
6 生产条件评价报告的内容和要求
6.1 生产条件评价报告的内容
6.1.1 生产条件评价的依据。
6.1.2 被评价单位的基本情况。
6.1.3 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单元的划分。
6.1.4 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企业生产条件评价现场检查表。
6.1.5 分析评价。
6.1.6 对生产条件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对策和措施。
6.1.7 整改情况的复查。
6.1.8 评价结论。
评价结论分为下列三种:
a)具备生产条件;
b)基本具备生产条件;
c)不具备生产条件。
6.2 生产条件评价报告的要求
评价报告应内容全面,条理清楚,数据完整,查出的问题准确,提出的对策措施具体可行,评价结论客观公正。
7 生产条件评价报告的格式
7.1 封面(见附录B)。
7.2 生产条件评价机构资格证书复印件,委托书复印件,被评价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或企业名称预先核定通知书复印件,土地使用证复印件,租用场所或设施的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企业的租赁合同复印件。
7.3 委托单位、评价单位、项目负责人、评价组长、评价组成员、报告编制人、报告审核人(见附录C)。
7.4 目录。
7.5 正文。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生产企业生产条件评价现场检查表
┏━┯━━━━━━━━━━━━━━━━━┯━┯━━━━━━━━━┯━┓
┃项│检查内容 │类│事实记录 │结┃
┃目│ │别│ │论┃
┠─┼──┬──────────────┼─┼─────────┼─┨
┃一│1.1 │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1)是│B │ │ ┃
┃产│质量│否建立质量管理体系;(2)其 │ │ │ ┃
┃品│管理│职、责、权是否明确。 │ │ │ ┃
┃质│体系│ │ │ │ ┃
┃量│ │ │ │ │ ┃
┃管│ │ │ │ │ ┃
┃理│ │ │ │ │ ┃
┠─┼──┼──────────────┼─┼─────────┼─┨
┃ │ │2、是否建立体系文件并加以实 │B │ │ ┃
┃ │ │施和保持。体系文件是否齐全,│ │ │ ┃
┃ │ │运行是否有效。 │ │ │ ┃
┠─┼──┼──────────────┼─┼─────────┼─┨
┃ │ │3、是否建立了适合本企业的质 │A │ │ ┃
┃ │ │量手册;质量文件是否覆盖了企│ │ │ ┃
┃ │ │业质量管理的各个过程。 │ │ │ ┃
┠─┼──┼──────────────┼─┼─────────┼─┨
┃ │ │4、是否有必须的形成文件的程 │B │ │ ┃
┃ │ │序、资源、记录,并加以实施和│ │ │ ┃
┃ │ │控制。(1)要求的7个过程是否│ │ │ ┃
┃ │ │建立了程序文件;(2)体系文 │ │ │ ┃
┃ │ │件是否得到实施和控制。(3) │ │ │ ┃
┃ │ │有关场合的体系文件是否是有效│ │ │ ┃
┃ │ │版本。 │ │ │ ┃
┠─┼──┼──────────────┼─┼─────────┼─┨
┃ │ │5、是否建立了内部质量体系审 │B │ │ ┃
┃ │ │核制度,由管理者代表负责实 │ │ │ ┃
┃ │ │施。是否制定了内审制度,是否│ │ │ ┃
┃ │ │定期审查自己的质量体系运行情│ │ │ ┃
┃ │ │况。 │ │ │ ┃
┠─┼──┼──────────────┼─┼─────────┼─┨
┃ │ │6、审核后是否编写了审核报 │B │ │ ┃
┃ │ │告,分析原因,提出纠正措施,│ │ │ ┃
┃ │ │通知责任部门。是否实施了内部│ │ │ ┃
┃ │ │审核,审核报告、记录和纠正措│ │ │ ┃
┃ │ │施是否齐全。 │ │ │ ┃
┠─┼──┼──────────────┼─┼─────────┼─┨
┃ │1.2 │1、领导层中是否指定一人负责 │B │ │ ┃
┃ │管理│质量管理工作,其职责和权限是│ │ │ ┃
┃ │职责│否明确。 │ │ │ ┃
┠─┼──┼──────────────┼─┼─────────┼─┨
┃ │ │2、是否设置了质量管理机构或 │A │ │ ┃
┃ │ │人员,其职责和权限是否明确。│ │ │ ┃
┠─┼──┼──────────────┼─┼─────────┼─┨
┃ │ │3、是否把各部门的职责进一步 │B │ │ ┃
┃ │ │分解落实到各类人员,并组织实│ │ │ ┃
┃ │ │施。 │ │ │ ┃
┠─┼──┼──────────────┼─┼─────────┼─┨
┃ │ │4、是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质量 │B │ │ ┃
┃ │ │方针和质量目标,各级人员是否│ │ │ ┃
┃ │ │掌握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 │ │ ┃
┠─┼──┼──────────────┼─┼─────────┼─┨
┃ │ │5、企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应贯 │B │ │ ┃
┃ │ │彻实施。最高管理者是否参与制│ │ │ ┃
┃ │ │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 │ │ ┃
┠─┼──┼──────────────┼─┼─────────┼─┨
┃ │ │6、质量管理制度、规定是否齐 │B │ │ ┃
┃ │ │全;各部门、岗位、人员的质量│ │ │ ┃
┃ │ │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是否明 │ │ │ ┃
┃ │ │确。 │ │ │ ┃
┠─┼──┼──────────────┼─┼─────────┼─┨
┃ │ │7、在质量管理制度中是否有相 │B │ │ ┃
┃ │ │应的考核办法,是否齐全、合 │ │ │ ┃
┃ │ │理;是否严格执行。 │ │ │ ┃
┠─┼──┼──────────────┼─┼─────────┼─┨
┃ │ │8、是否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储存 │B │ │ ┃
┃ │ │物品养护制度(包装物、容器的│ │ │ ┃
┃ │ │养护、主要设备保养制度、化验│ │ │ ┃
┃ │ │监测设备的保养)。 │ │ │ ┃
┠─┼──┼──────────────┼─┼─────────┼─┨
┃ │ │9、是否做到岗位操作规程齐全 │B │ │ ┃
┃ │ │(做到每个操作岗位都有操作规│ │ │ ┃
┃ │ │程)。 │ │ │ ┃
┠─┼──┼──────────────┼─┼─────────┼─┨
┃ │ │10、建立产品销售台帐,产品流│B │ │ ┃
┃ │ │向及使用信息反馈相关资料至少│ │ │ ┃
┃ │ │保存一年。 │ │ │ ┃
┠─┼──┼──────────────┼─┼─────────┼─┨
┃二│2.1 │是否具备满足生产需要的工作场│A │ │ ┃
┃资│生产│所、生产设施,并且是否维护完│ │ │ ┃
┃源│设施│好,是否运转正常。 │ │ │ ┃
┃管│ │ │ │ │ ┃
┃理│ │ │ │ │ ┃
┠─┼──┼──────────────┼─┼─────────┼─┨
┃ │2.2 │1、是否具有《危险化学品包装 │A │ │ ┃
┃ │设备│物、容器定点生产管理办法》中│ │ │ ┃
┃ │工艺│规定的必备的生产设备与工艺装│ │ │ ┃
┃ │ │备(见表1);生产设备与工艺 │ │ │ ┃
┃ │ │装备是否与生产规模相适应。 │ │ │ ┃
┠─┼──┼──────────────┼─┼─────────┼─┨
┃ │ │2、设备与工艺装备的性能和精 │A │ │ ┃
┃ │ │度是否满足生产合格产品的要 │ │ │ ┃
┃ │ │求。 │ │ │ ┃
┠─┼──┼──────────────┼─┼─────────┼─┨
┃ │ │3、主要设备是否维护完好、正 │A │ │ ┃
┃ │ │常运转,是否有超负荷、漏水、│ │ │ ┃
┃ │ │漏油现象;是否建立了设备操作│ │ │ ┃
┃ │ │规程并张贴上墙。 │ │ │ ┃
┠─┼──┼──────────────┼─┼─────────┼─┨
┃ │ │4、是否建立档案及台账,技术 │A │ │ ┃
┃ │ │资料是否齐全。账物是否相符。│ │ │ ┃
┠─┼──┼──────────────┼─┼─────────┼─┨
┃ │ │5、各工序的工装、模具是否齐 │A │ │ ┃
┃ │ │全完备,并有关键件的部件,备│ │ │ ┃
┃ │ │品备件应账物相符。 │ │ │ ┃
┠─┼──┼──────────────┼─┼─────────┼─┨
┃ │ │6、备品备件是否建立台账,且 │A │ │ ┃
┃ │ │账物相符,并能满足生产需要。│ │ │ ┃
┠─┼──┼──────────────┼─┼─────────┼─┨
┃ │2.3 │1、是否按《危险化学品包装 │A │ │ ┃
┃ │设备│物、容器定点生产管理办法》中│ │ │ ┃
┃ │检测│规定配置满足生产需要的检测条│ │ │ ┃
┃ │ │件和设备、仪器(见表1),其 │ │ │ ┃
┃ │ │准确性和精确度是否符合检验要│ │ │ ┃
┃ │ │求。是否按规定请计量部门对检│ │ │ ┃
┃ │ │验设备进行检验。 │ │ │ ┃
┠─┼──┼──────────────┼─┼─────────┼─┨
┃ │ │2、计量仪器是否制定了校准制 │A │ │ ┃
┃ │ │度和计划,按时校准,并做好记│ │ │ ┃
┃ │ │录。 │ │ │ ┃
┠─┼──┼──────────────┼─┼─────────┼─┨
┃ │ │3、对未列入计量规定的检测设 │A │ │ ┃
┃ │ │备是否制定了相应的操作规程和│ │ │ ┃
┃ │ │检验规程。 │ │ │ ┃
┠─┼──┼──────────────┼─┼─────────┼─┨
┃ │2.4 │1、企业负责人和管理者是否具 │B │ │ ┃
┃ │人员│有一定的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管│ │ │ ┃
┃ │要求│理知识:(1)安全生产法、产 │ │ │ ┃
┃ │ │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对│ │ │ ┃
┃ │ │企业的要求(如企业的安全生产│ │ │ ┃
┃ │ │和产品质量的责任和义务等);│ │ │ ┃
┃ │ │(2)企业负责人和管理者在安 │ │ │ ┃
┃ │ │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管理中的职责│ │ │ ┃
┃ │ │和作用;是否具有专业技术知 │ │ │ ┃
┃ │ │识:(1)产品标准、主要性能 │ │ │ ┃
┃ │ │指标等;(2)产品生产工艺流 │ │ │ ┃
┃ │ │程、检验要求等。 │ │ │ ┃
┠─┼──┼──────────────┼─┼─────────┼─┨
┃ │ │2、是否设立管理者代表并具有 │B │ │ ┃
┃ │ │足够的权利实施安全生产和产品│ │ │ ┃
┃ │ │质量保证工作。 │ │ │ ┃
┠─┼──┼──────────────┼─┼─────────┼─┨
┃ │ │3、技术人员是否掌握专业技术 │B │ │ ┃
┃ │ │知识,并具有基本安全生产和产│ │ │ ┃
┃ │ │品质量管理知识;数量是否能满│ │ │ ┃
┃ │ │足生产需要。 │ │ │ ┃
┠─┼──┼──────────────┼─┼─────────┼─┨
┃ │ │4、工人是否能看懂相关技术文 │B │ │ ┃
┃ │ │件(图纸、配方和工艺文件等)│ │ │ ┃
┃ │ │并能熟练地操作设备;数量是否│ │ │ ┃
┃ │ │能满足生产需要。 │ │ │ ┃
┠─┼──┼──────────────┼─┼─────────┼─┨
┃ │ │5、是否建立人员培训制度,是 │B │ │ ┃
┃ │ │否每年都制定培训计划,针对不│ │ │ ┃
┃ │ │同层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 │ │ ┃
┠─┼──┼──────────────┼─┼─────────┼─┨
┃ │ │6、培训后是否做好小结、保存 │B │ │ ┃
┃ │ │好资料和考核纪录。 │ │ │ ┃
┠─┼──┼──────────────┼─┼─────────┼─┨
┃ │ │7、上岗人员是否经过培训考 │B │ │ ┃
┃ │ │核,合格后上岗。 │ │ │ ┃
┠─┼──┼──────────────┼─┼─────────┼─┨
┃ │ │8、特种作业人员是否取得相应 │B │ │ ┃
┃ │ │资质,资质证书是否齐全。 │ │ │ ┃
┠─┼──┼──────────────┼─┼─────────┼─┨
┃三│3.1 │1、是否有产品质量标准(国家 │A │ │ ┃
┃技│技术│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 │ │ ┃
┃术│标准│是否严格贯彻执行现行有效标准│ │ │ ┃
┃文│ │(见表2)。 │ │ │ ┃
┃件│ │ │ │ │ ┃
┃管│ │ │ │ │ ┃
┃理│ │ │ │ │ ┃
┠─┼──┼──────────────┼─┼─────────┼─┨
┃ │ │2、制定的产品主要技术标准是 │B │ │ ┃
┃ │ │否严于国家和行业标准。是否在│ │ │ ┃
┃ │ │标准化部门备案 │ │ │ ┃
┠─┼──┼──────────────┼─┼─────────┼─┨
┃ │3.2 │1、设计文件的绘制、标注、技 │B │ │ ┃
┃ │设计│术指标、编号、图面质量等是否│ │ │ ┃
┃ │文件│符合设计标准和规定要求(尺 │ │ │ ┃
┃ │ │寸、公差、技术要求等是否明 │ │ │ ┃
┃ │ │确、合理,符合规定要求);设│ │ │ ┃
┃ │ │计文件的签署、更改手续是否完│ │ │ ┃
┃ │ │备。 │ │ │ ┃
┠─┼──┼──────────────┼─┼─────────┼─┨
┃ │ │2、设计文件是否完整、齐全, │B │ │ ┃
┃ │ │是否按目录装订成册。 │ │ │ ┃
┠─┼──┼──────────────┼─┼─────────┼─┨
┃ │ │3、设计文件的统一性。(1)图│B │ │ ┃
┃ │ │样和技术文件是否统一,底图、│ │ │ ┃
┃ │ │蓝图、实物是否一致;(2)技 │ │ │ ┃
┃ │ │术、质检、车间等部门使用的同│ │ │ ┃
┃ │ │编号技术文件是否一致。 │ │ │ ┃
┠─┼──┼──────────────┼─┼─────────┼─┨
┃ │3.3 │1、是否有各种工艺文件的明细 │B │ │ ┃
┃ │工艺│表,并与实际工艺文件相符。 │ │ │ ┃
┃ │文件│ │ │ │ ┃
┠─┼──┼──────────────┼─┼─────────┼─┨
┃ │ │2、工艺文件是否正确、完整、 │B │ │ ┃
┃ │ │统一。(1)工艺图纸、工艺卡 │ │ │ ┃
┃ │ │片或工艺守则应能正确指导生 │ │ │ ┃
┃ │ │产,并保证产品满足图纸要求;│ │ │ ┃
┃ │ │(2)应有主要的工装、模具图 │ │ │ ┃
┃ │ │纸和主要材料消耗。(3)各部 │ │ │ ┃
┃ │ │门使用的工艺文件是否一致,签│ │ │ ┃
┃ │ │署、更改手续是否正规完备。 │ │ │ ┃
┠─┼──┼──────────────┼─┼─────────┼─┨
┃ │3.4 │1、是否制定文件控制程序(规 │B │ │ ┃
┃ │文件│定文件的批准、发布、更改、回│ │ │ ┃
┃ │管理│收、归档的方法和手续);是否│ │ │ ┃
┃ │ │有质量文件的发放、更改纪录,│ │ │ ┃
┃ │ │并有效实施。 │ │ │ ┃
┠─┼──┼──────────────┼─┼─────────┼─┨
┃ │ │2、是否及时撤销作废文件,保 │B │ │ ┃
┃ │ │证各场所使用有效文件。 │ │ │ ┃
┠─┼──┼──────────────┼─┼─────────┼─┨
┃ │ │3、是否有部门或专(兼)职人 │B │ │ ┃
┃ │ │员负责技术文件。 │ │ │ ┃
┠─┼──┼──────────────┼─┼─────────┼─┨
┃ │ │4、设计文件、制造文件(制造 │ │ │ ┃
┃ │ │过程中的相关控制)等技术文件│ │ │ ┃
┃ │ │的归档是否真实、完整,并符合│ │ │ ┃
┃ │ │国家标准、规程规范。 │ │ │ ┃
┠─┼──┼──────────────┼─┼─────────┼─┨
┃四│4.1 │1、是否制定了采购原、辅材 │B │ │ ┃
┃采│采购│料、零配件的质量控制程序或制│ │ │ ┃
┃购│制度│度,内容是否完整、合理。 │ │ │ ┃
┃质│ │ │ │ │ ┃
┃量│ │ │ │ │ ┃
┃管│ │ │ │ │ ┃
┃理│ │ │ │ │ ┃
┠─┼──┼──────────────┼─┼─────────┼─┨
┃ │ │2、如有外协加工等委托项目, │B │ │ ┃
┃ │ │是否制定了相应的质量管理办 │ │ │ ┃
┃ │ │法,内容是否合理完善。 │ │ │ ┃
┠─┼──┼──────────────┼─┼─────────┼─┨
┃ │4.2 │1、是否制定供方评价准则;是 │B │ │ ┃
┃ │供方│否按规定对供方进行评价,选择│ │ │ ┃
┃ │选择│合格供方,在合格供方采购,以│ │ │ ┃
┃ │ │保证采购质量。 │ │ │ ┃
┠─┼──┼──────────────┼─┼─────────┼─┨
┃ │ │2、是否保存原、辅材料、零配 │B │ │ ┃
┃ │ │件的供方及外协单位名单与供 │ │ │ ┃
┃ │ │货、协作质量记录。 │ │ │ ┃
┠─┼──┼──────────────┼─┼─────────┼─┨
┃ │ │3、是否对供方和外协方进行质 │B │ │ ┃
┃ │ │量控制。 │ │ │ ┃
┠─┼──┼──────────────┼─┼─────────┼─┨
┃ │4.3 │1、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和资料制 │B │ │ ┃
┃ │采购│定了采购工作管理制度。是否有│ │ │ ┃
┃ │文件│采购文件(如:采购计划、清 │ │ │ ┃
┃ │ │单、合同)。 │ │ │ ┃
┠─┼──┼──────────────┼─┼─────────┼─┨
┃ │ │2、采购计划实施前是否有具有 │B │ │ ┃
┃ │ │资格的人员审批签字;采购计划│ │ │ ┃
┃ │ │是否明确了验收规定。 │ │ │ ┃
┠─┼──┼──────────────┼─┼─────────┼─┨
┃ │ │3、是否根据正式批准的采购文 │B │ │ ┃
┃ │ │件进行采购。 │ │ │ ┃
┠─┼──┼──────────────┼─┼─────────┼─┨
┃ │4.4 │1、是否对原、辅材料、零配件 │B │ │ ┃
┃ │采购│及外协件质量检验或验证做出规│ │ │ ┃
┃ │验证│定。 │ │ │ ┃
┠─┼──┼──────────────┼─┼─────────┼─┨
┃ │ │2、是否按规定进行检验或验 │B │ │ ┃
┃ │ │证,并保留记录。 │ │ │ ┃
┠─┼──┼──────────────┼─┼─────────┼─┨
┃五│5.1 │1、是否制定工艺管理制度及考 │B │ │ ┃
┃过│工艺│核办法,内容是否完善可行;是│ │ │ ┃
┃程│管理│否严格按制度进行管理和考核。│ │ │ ┃
┃质│ │ │ │ │ ┃
┃量│ │ │ │ │ ┃
┃管│ │ │ │ │ ┃
┃理│ │ │ │ │ ┃
┠─┼──┼──────────────┼─┼─────────┼─┨
┃ │ │2、职工是否严格执行工艺管理 │B │ │ ┃
┃ │ │制度,是否按操作规程、作业指│ │ │ ┃
┃ │ │导书等工艺文件进行生产作业。│ │ │ ┃
┠─┼──┼──────────────┼─┼─────────┼─┨
┃ │5.2 │1、是否对生产中的重要工序或 │B │ │ ┃
┃ │质量│产品关键特性进行质量控制;是│ │ │ ┃
┃ │管理│否在生产工艺流程图上标出关键│ │ │ ┃
┃ │ │质量控制点。 │ │ │ ┃
┠─┼──┼──────────────┼─┼─────────┼─┨
┃ │ │2、是否制定了关键质量控制点 │B │ │ ┃
┃ │ │操作控制程序,其内容是否完 │ │ │ ┃
┃ │ │整;是否依据程序实施质量控 │ │ │ ┃
┃ │ │制。 │ │ │ ┃
┠─┼──┼──────────────┼─┼─────────┼─┨
┃ │ │3、过程质量控制记录是否完整 │B │ │ ┃
┃ │ │及时。 │ │ │ ┃
┠─┼──┼──────────────┼─┼─────────┼─┨
┃ │5.3 │1、对产品质量不易或不能经济 │B │ │ ┃
┃ │特殊│地进行验证的特殊过程(如罐体│ │ │ ┃
┃ │工程│焊接等工序)是否事先进行了设│ │ │ ┃
┃ │质量│备认可和人员鉴定,对这些特殊│ │ │ ┃
┃ │控制│工序生产企业要检查焊工、无损│ │ │ ┃
┃ │ │探伤等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有相应│ │ │ ┃
┃ │ │的资质。 │ │ │ ┃
┠─┼──┼──────────────┼─┼─────────┼─┨
┃ │ │2、是否按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 │ │ │ ┃
┃ │ │行操作与实施过程参数监控。 │ │ │ ┃
┠─┼──┼──────────────┼─┼─────────┼─┨
┃六│6.1 │1、是否制定了原、辅材料、半 │B │ │ ┃
┃质│检验│成品、和成品质量检验方法与合│ │ │ ┃
┃量│管理│格标准。 │ │ │ ┃
┃检│ │ │ │ │ ┃
┃验│ │ │ │ │ ┃
┠─┼──┼──────────────┼─┼─────────┼─┨
┃ │ │2、是否有质量检验机构和专 │B │ │ ┃
┃ │ │(兼)职检验人员,是否独立行│ │ │ ┃
┃ │ │使权力;是否制定了质量检验管│ │ │ ┃
┃ │ │理制度以及检验、试验、计量设│ │ │ ┃
┃ │ │备管理制度。 │ │ │ ┃
┠─┼──┼──────────────┼─┼─────────┼─┨
┃ │ │3、如有委托检验项目,是否委 │B │ │ ┃
┃ │ │托有合法地位的检验机构;是否│ │ │ ┃
┃ │ │签订了正式的委托检验合同。 │ │ │ ┃
┠─┼──┼──────────────┼─┼─────────┼─┨
┃ │6.2 │是否制定了进货检验制度,是否│B │ │ ┃
┃ │进货│按规定进行检验,是否对其检验│ │ │ ┃
┃ │检验│情况进行记录。 │ │ │ ┃
┠─┼──┼──────────────┼─┼─────────┼─┨
┃ │6.3 │1、是否制定了生产实现过程的 │B │ │ ┃
┃ │过程│检验制度和方法,包括首检、自│ │ │ ┃
┃ │检验│检、互检、巡检等有关人员都要│ │ │ ┃
┃ │ │按此执行;是否按规定进行检 │ │ │ ┃
┃ │ │验,记录是否齐全。 │ │ │ ┃
┠─┼──┼──────────────┼─┼─────────┼─┨
┃ │ │2、对产品的检验状态进行标 │B │ │ ┃
┃ │ │识。 │ │ │ ┃
┠─┼──┼──────────────┼─┼─────────┼─┨
┃ │ │3检验不合格的产品,是否做出 │B │ │ ┃
┃ │ │了相应的规定;按规定进行返 │ │ │ ┃
┃ │ │工、返修后是否重新进行了检 │ │ │ ┃
┃ │ │验。 │ │ │ ┃
┠─┼──┼──────────────┼─┼─────────┼─┨
┃ │6.4 │1、是否按产品标准要求制定了 │A │ │ ┃
┃ │出厂│检验、包装和标识规定。 │ │ │ ┃
┃ │检验│ │ │ │ ┃
┠─┼──┼──────────────┼─┼─────────┼─┨
┃ │ │2、产品出厂检验和试验是否符 │B │ │ ┃
┃ │ │合规定要求,并出具产品检验合│ │ │ ┃
┃ │ │格证。 │ │ │ ┃
┠─┼──┼──────────────┼─┼─────────┼─┨
┃ │ │3、产品包装和标识是否符合规 │B │ │ ┃
┃ │ │定要求。 │ │ │ ┃
┠─┼──┼──────────────┼─┼─────────┼─┨
┃ │6.5 │1、是否制定了纠正和预防措施 │B │ │ ┃
┃ │纠正│的程序。 │ │ │ ┃
┃ │和预│ │ │ │ ┃
┃ │防措│ │ │ │ ┃
┃ │施 │ │ │ │ ┃
┠─┼──┼──────────────┼─┼─────────┼─┨
┃ │ │2、对已出现的不合格品是否分 │B │ │ ┃
┃ │ │析其原因,提出纠正和预防措 │ │ │ ┃
┃ │ │施,并组织实施。 │ │ │ ┃
┠─┼──┼──────────────┼─┼─────────┼─┨
┃七│7.1 │1. 是否有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 │A │ │ ┃
┃安│安全│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 │ │ ┃
┃全│生产│ │ │ │ ┃
┃生│管理│ │ │ │ ┃
┃产│组织│ │ │ │ ┃
┃管│ │ │ │ │ ┃
┃理│ │ │ │ │ ┃
┠─┼──┼──────────────┼─┼─────────┼─┨
┃ │ │2.生产车间及仓库是否确定了一│A │ │ ┃
┃ │ │名主要负责人为安全负责人。 │ │ │ ┃
┠─┼──┼──────────────┼─┼─────────┼─┨
┃ │ │3.企业领导人中,主要负责人和│A │ │ ┃
┃ │ │安全管理人员是否经安全生产监│ │ │ ┃
┃ │ │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上岗│ │ │ ┃
┃ │ │资格;其他从业人员是否有相应│ │ │ ┃
┃ │ │的安全生产培训资格证书。 │ │ │ ┃
┠─┼──┼──────────────┼─┼─────────┼─┨
┃ │7.2 │1.企业是否建立建全各级各类人│A │ │ ┃
┃ │安全│员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包括│ │ │ ┃
┃ │生产│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从业人│ │ │ ┃
┃ │管理│员在内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 │ │ │ ┃
┃ │制度│制)。 │ │ │ ┃
┠─┼──┼──────────────┼─┼─────────┼─┨
┃ │ │2. 企业是否有健全的安全生产 │A │ │ ┃
┃ │ │管理制度(有包括教育培训、防│ │ │ ┃
┃ │ │火、检修、安全检查、仓库管 │ │ │ ┃
┃ │ │理、事故报告管理制度)。 │ │ │ ┃
┠─┼──┼──────────────┼─┼─────────┼─┨
┃ │ │3.是否制定了各岗位安全操作规│A │ │ ┃
┃ │ │程(生产、装卸搬运、运输等岗│ │ │ ┃
┃ │ │位有无健全的操作规程并建档和│ │ │ ┃
┃ │ │悬挂明显位置)。 │ │ │ ┃
┠─┼──┼──────────────┼─┼─────────┼─┨
┃ │ │4. 企业是否制定了事故应急救 │A │ │ ┃
┃ │ │援预案,有无事故应急救援措 │ │ │ ┃
┃ │ │施。 │ │ │ ┃
┠─┼──┼──────────────┼─┼─────────┼─┨
┃ │ │5.企业近三年来有无重特大安全│A │ │ ┃
┃ │ │生产责任事故发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