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坚持水量和水质安全并重,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和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等方式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到2015年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提高到80%左右。强化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让农民喝上洁净水、放心水。
2、加强农村电力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农村电力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用电条件。加快城乡电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实施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全面解决无电人口基本用电问题,实现电力普遍服务。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农村小水电,继续加强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搞好农村水电配套电网改造工程建设。
3、加强以农村沼气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建设。继续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切实加强建后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户用沼气使用率。适应畜禽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实际,积极有序开展大中小型沼气工程建设。加强沼气关键技术研发推广,促进沼气和沼渣沼液高效利用。加快省柴节煤炉灶炕升级改造,推进大型秸秆能源化利用工程建设,引导适宜地区在农村新建和改造的住房中利用太阳能,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加快构建清洁、经济、便利的农村能源体系。
4、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继续实施以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的通达、通畅工程,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东中部地区建制村、西部地区 80%以上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实施县乡道改造和连通工程,提高农村公路网络水平。统筹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基本实现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 92%。实施农村公路的桥涵建设、危桥改造以及客运场站等公交配套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安全设施建设,切实落实农村公路的养护和管理。
5、加强农村住房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合理确定补助对象和标准,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完善档案管理和产权登记,推动农村基本住房安全保障制度建设,改造农村危房800万户以上。加快国有林区(场)棚户区改造和垦区危房改造,基本解决国有垦区、林区、林场职工住房困难问题。继续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游牧民定居住房24.6万户,实现全国游牧民定居目标。加快实施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
6、继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贯彻落实《中国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将连片特困地区作为贫困攻坚主战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持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扶贫对象脱贫致富。全面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整合和投入力度,加快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改善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开展特困移民解困工作试点,集中攻坚,解决好特困移民的安全居住和生存发展问题。
(二)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按照“教育水平提高、卫生条件改善、文化生活丰富、就业公平体面”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1、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倾斜。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县域内均衡发展水平。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政府免费提供教科书,免寄宿生住宿费,并为家庭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落实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强农村幼儿园建设,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快培养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实用人才,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300万人。
2、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推进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完善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建设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为核心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扩大农村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积极预防农村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提高农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实施农村急救体系建设。
3、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农村居民免费提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电影放映、送书送报送戏等公益性文化服务。加强农村基层广播电视和无线发射台站建设,全面解决20 户以下已通电自然“盲村”广播电视覆盖,在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继续加强农家书屋和农村阅览栏(屏)建设。积极开展农村特色文化活动。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改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条件。
4、做好农村就业服务工作。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民转移就业免费提供就业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登记等服务。加快建立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方便可及的农村就业服务网络。
(三)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有弹性、可持续”的要求,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