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改善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降低产后损失,提升入市品级。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发展粮油、糖料、果蔬、肉类、水产、乳制品和农业特色资源加工业,生产优质、安全、卫生、方便、营养、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制品。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产品优势产区集聚、向园区集中。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改善装备条件,改进工艺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培育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
2、提升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引导乡镇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乡镇企业节能减排,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科学规划,促进乡镇企业向县城、小城镇及园区集中,提高聚集效应。落实和完善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加强对乡镇企业担保、贷款、上市融资等方面的金融支持,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支持乡镇企业广泛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3、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商贸企业及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城市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等向农村延伸服务,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建设,发展高效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提高农村物流效率。面向农村居民生活需要,积极发展通讯、文化、餐饮、旅游、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和方便农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适应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居住方式变化,积极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业。
(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1、加快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改善发展环境,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带动配套产业、关联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统筹规划县域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园区整合发展,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强园区管理创新,提升园区服务水平,增强园区承载和聚集功能,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向园区整合、资金向园区流动、人才向园区汇集,促进产业园区特色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鼓励中西部地区依托园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2、积极发展小城镇。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培育发展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小城镇。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加强小城镇规划工作,合理确定小城镇开发边界,强化规划约束力,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努力实现城镇面积扩张与人口产业集聚的合理匹配。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返乡创业和落户定居。
(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1、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大对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的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持力度,为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根据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切实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结合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扩大农民就地转移就业规模。农村二、三产业和县域经济要更加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农民外出就业信息引导,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对接,促进农民外出转移就业持续增长。落实好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为有创业需求的农民工免费提供创业咨询指导、创业培训、创业项目推介等服务,提供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2、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着力提高农民工合同签订率,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和企业裁员行为。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努力实现农民工和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保障安全生产,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农民工健康服务。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加大劳动保障监察立法和执法力度,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维权等服务。
(五)努力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加大补贴力度。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财政补助水平和报销水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 10%以上。积极增加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开展并逐步扩大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继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民意、远近结合、体现特色、量力而行”的原则,在搞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同时,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饮水安全方便、能源清洁便利、道路畅通便捷、住房安全舒适、环境整洁优美”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