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鼓励和支持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强蔬菜、水果、茶叶、花卉、蚕茧等园艺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畜产品和水产品产区。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业主产区为主体,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

  图1 “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略)

  2、大力发展养殖业。做大做强畜牧业,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现代化。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发展,积极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改善饲养、防疫和粪污处理条件,切实加强生猪疫病公共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生猪饲养补贴制度、良种繁育政策,进一步强化信贷和保险对生猪生产的支持,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农场)奖励政策。加快转变奶业发展方式,努力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发展肉牛、肉羊生产,稳定发展禽肉、禽蛋生产,鼓励发展特种养殖。促进水产业健康发展,推广水产生态养殖模式,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

  3、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积极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农业节水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新增5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采用地膜覆盖、集雨补灌、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积极发展旱作农业,加快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基地。提倡精耕细作,发展间作套种,推广立体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推广节种、节肥、节药、节能等技术措施,提高农业投入品使用效率。

  4、积极发展都市型农业。发挥城市科技、人才和市场等优势,加强农业深度开发,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科技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观光农业。加强大中城市周边“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大中城市蔬菜等生鲜食品自给能力。

  5、发展林业产业。加强优质苗木和珍贵树种培育,搞好工业原料林、用材林等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竹产业、花卉苗木、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和沙产业,大力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产业,加快发展林下经济。

  6、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落实质量安全责任。以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兽药残留限量、种养殖规范等为重点,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强化农业生产投入品和产地环境监管,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工作。加大监管力度,强化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全程监管,严禁使用违禁药物、非法化学物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农业投入品。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

  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面向产业需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完善农业科研立项和科研评价机制,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农业教育科技培训,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2、突破农业科技重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在农业生物基因调控与分子育种、农林动植物抗逆机理、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加强农业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料、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领域的技术创新、集成与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在信息采集、管理信息、资源调查、气象预测和灾害预警等领域实现新突破。

  3、做大做强种业。加大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继续做好常规育种研究。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整合种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优势种子企业。加大生物育种产业重大创新发展工程、动植物良种工程实施力度,加强优势种子繁育基地建设,在粮棉油生产大县建设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完善品种审定、保护、退出制度,强化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

  4、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切实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完善管理体制、人员聘用和考评制度。切实落实“一个衔接、两个覆盖”要求,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改善工作条件,改进服务手段。加快把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营性职能分离出去,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探索公益性服务多种实现形式。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有效对接。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建立健全农业技术交易市场,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完善农业技术市场交易法规和从业规章制度,加大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好农业技术市场秩序。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