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坚持“三化”同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加快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改善农村民生。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农民。

  --坚持科学发展,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设施装备条件改善和农户组织化程度提高转变,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切实保护好农业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村节能减排,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宏观调控,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机制,使农村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三)发展目标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 5.4亿吨以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棉花、油料、糖料、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700万吨以上、3500万吨、1.4亿吨以上、8500万吨、2900万吨、5000万吨和6000 万吨以上,蔬菜、水果产品丰富,供给充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 96%以上。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稳步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 0.53以上,化肥、农药有效利用率继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主要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农业内部结构更加合理,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农村产业结构更加协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2:1。农民就业结构更加合理,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 4000万人。

  --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步缩小,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水库移民与当地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继续改善。全面解决约3亿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解决农村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 100万公里,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 50%以上,完成800万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43亿立方米,林地保有量达到46.35亿亩。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新增治理“三化”草地面积6800万公顷,新增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000万公顷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5%,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生态文明观念在农村广泛传播。

  专栏2 “十二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略)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1、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全面完成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并落实到地块,确保基本农田保有量不低于15.6亿亩,其中水田面积保持在4.75亿亩左右。抓紧划定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的粮食生产区域,实行永久保护。提高粮食复种指数,确保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其中谷物播种面积稳定在 12.6亿亩以上。

  2、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积极发展南方地区双季稻生产,因地制宜扩大东北优质粳稻生产,稳步推进江淮等粳稻生产适宜地区“籼改粳”。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扩大玉米播种面积,加快发展优质专用玉米。积极发展高油高蛋白大豆,力争稳定大豆自给水平。积极发展小杂粮,扩大优质专用薯类生产。

  3、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积极选育高产优质粮食新品种,加快新品种繁育和推广,提高粮食作物良种普及率。改进耕作方式,推行水稻大棚和工厂化育秧、土壤深松深翻、免耕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等高产栽培技术和模式,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加大高产创建力度,因地制宜实施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

  4、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以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 800个产粮大县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施进度,尽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的产粮大县建成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全国粮食供求状况,适时、适度开发粮食生产后备资源。

  5、完善粮食生产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向主产区倾斜。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将财政支持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以及粮食调出量挂钩。逐步取消产粮大县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县级配套。完善粮食补贴机制,研究制定将粮食直补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的操作办法,切实发挥补贴对粮食生产的激励作用,使种粮农民能够获得较多收益。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